我喜欢你,但是你滚远点
摄影师 | Jihoon Yang
文 | 卫子甄
壹 |
我的闺蜜失恋了。
她和虐恋了8年的年长男友结束了关系。
这位男朋友英俊、硬朗,浑身散发着个人魅力。两人初相识那会儿,闺蜜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底层工作者,而他是行业里拔尖的人物。他并没有低看她,认真关心她的成长。
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她暗暗发誓要让自己快速努力成长,好有朝一日成为与他般配的女人。但当她真得这样去做,并在努力中收获成果时,他却产生了躁动的不安。
八年的时间里,他们的关系始终没能进入一个稳定的状态,甚至可以说非常曲折、磨人。每当两人的感情升温,开始尝到甜蜜滋味,男朋友都会态度180度大转弯,让关系落入冰点。
“我们不适合在一起”、“你值得更好的”,一副随时要逃跑的样子,不停把她往外推,但是当她真得走了,他又疯狂地把她找回来、温柔以待……就这样来来去去之间,八年过去了,他们的关系始终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由于长期的负面情绪的积压,两人之间永远有一根紧绷的弦。
闺蜜是一个敢爱敢恨、丝毫不计较付出的女孩子,在这段感情里一味牺牲自己,以求有一天能够感动他、改变他、影响他,最终还是被现实伤得体无完肤,黯然离场。
“外表一副侠客的样子,以为他潇洒地敢爱敢恨,想着和他仗剑走天涯,没想到这么纠结……”她痛苦地说,“我累了……”
一个女子八年的青春,就这样在疲惫与不甘之中收场。
贰 |
这个男朋友的性格特征,是心理学典型的“回避型依恋人格”。
这种人格的特点是:冷漠、不信任、若即若离、消极、自卑、自我逃避…… 总结起来就是个大写的矛盾体。他们的生活中,只有在获得成功、或是在爱情里被吸引,主动出击时,才会产生短暂的高光时刻,其余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黑暗中渡过。
这种人的爱情往往没有好结果。
如果回避型依恋的人爱上你了,那么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恭喜你,你被爱了。坏消息是:你们不能在一起。
回避型依恋者通常在幼年没有被很好地关爱、照顾,成长之路上情感被极度忽视,有的甚至被父母逼迫、控制。
最初他们也是敢于付出的人,但当他们向父母表达爱意,却遭到晴天霹雳的呵斥、或是冷暴力的对待。多次尝试都达到同样结果后,他们停止了探索爱的举动。一夜之间在自己的内心建起厚厚的高墙。
对他们来说,独自在高墙里待着,才是最舒适、最安全的。一旦走出高墙,或是有人闯入,都是一种危险的信号,意味着他们有可能受到伤害。
长大之后,他们把这种心理带到成年的恋爱关系里,保护自己、避免再次伤心。这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爱。
实际上他们十分脆弱,内心非常需要一份真挚的情感。
叁 |
回避依恋者对爱人是不信任的。或者说,他们并不相信爱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并且会不断提醒自己孤独一生才是自己的最终归宿。所以他们会找各种理由疏远爱人,与之保持安全距离。
恋爱初期,回避依恋者被对方强烈吸引,会暂时放弃理智,主动出击去赢得对方。这时的他们短暂失忆,一下忘记了自己的种种问题,热情地把恋人请进自己高墙后的一亩三分地,让她和自己一同在这里生活。
等初期一过,感情进入一个趋向稳定的阶段,回避依恋者就会发现自己“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这片自留地不再属于自己一个人,突然多了一个人住在自己的墙里,所有珍贵的宝物和秘密都因为这个人而受到威胁。紧张的气息弥漫开来。
他们手足无措,尽可能和恋人保持远远的距离,并且时刻警惕着恋人可能破坏自己高墙内珍贵物品的行为。这些物品可能是他们的功绩、前任、过去和自己不肯承认的偏执。
在回避型依恋者的眼中,最好的恋人却是前一任和下一任。因为他们始终无法面对现实。
前任是回忆,在这个回忆里所有美好都被留下来,不好的东西被重新装饰、过滤。另一方面,前任也塑造了他们的一部分自我,如果否定前任,就是间接地否定自我。
而下一任代表着希望和可能性。虽然此刻的感情障碍重重,也许下一个就会有奇迹发生?就像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所描述的,“如果已知的部分已经确定是不好的,那未知的就一定是好的。”
肆 |
当一个回避型依恋者遇到一个付出型人格的恋人,就足以成就一段虐恋关系的存在。
付出型人格的习惯性付出并不能感化回避依恋者,同时还加深了回避依恋者在感情中的索取力度,形成一种进攻索取的常态。这时的恋爱关系很容易演变成熊孩子+暴力分子vs奴隶+妈妈。
回避依恋者一需要伴侣贡献情绪价值了,就理所当然地索取,满足之后,就把伴侣一脚踢开,甚至采用更粗暴的手段让对方离自己远一点。在这段关系里,伴侣的情感需求始终是被忽视的,这是一种由一方牺牲,来满足另一方的交往模式。
这种模式里,90%都是痛苦的回忆,只有10%昙花一现的快乐。这种快乐就像是每天都被人打一巴掌,有一天不打了,就会对施暴者倍加感激。
伍 |
这是病,得治。
选择和回避型依恋的人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就要抱着必死的决心、明明白白地接受自己很大几率会被伤得体无完肤后分手这个事实。
没有人能够凭一己之力来拯救一个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人。他们必须要自己先认识到问题,下定决心从高墙里走出来,才会积极地接受别人的帮助。
他们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经年累月搭建好的高墙,一块砖一块砖地拆掉。唯有这样才有可能从回避中挣脱出来,回归真正正常、信任的亲密关系。
所以如果你选择和回避型依恋者走入一段感情,那么你一定要清楚自己在干什么。
要知道一味地付出根本无法改变这样一个人。只要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悔改,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他们根本不会接受任何人的改造。
所以如果你已经走进回避依恋者的内心,当务之急是要引导、印证对方拆除高墙的决心。如果他愿意接受你的帮助、一起治疗走出困境,那还有努力的余地。如果对方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的人格问题,且不愿做出任何改变,那一定要尽快远离,这样的恋情无异于飞蛾扑火,输得连尸体都留不下。
我见过太多的恋情,都是在这样无休止的年月里消耗着,直到付出的一方被伤到无法继续,留下深深的怨恨和一地鸡毛。
陆 |
成年人在情感中究竟追求什么?
我觉得是一种让彼此都舒服、滋养的相处模式。一种两个人能沉溺其中、相互获取治愈和营养的模式。
我听过这样一则小故事:
一个少年遇到一位天使,天使很喜欢他,便带着他去参观了天堂和地狱的样子。他们先来到地狱,看到地狱里没什么特别,只是每个人都有一柄比自己身体还要高的勺子,他们用这把勺子从炖着美味佳肴的大锅里盛出饭菜,却始终无法喂到自己嘴里,每个人都饥肠辘辘、暴跳如雷。随后少年又和天使去了天堂,发现天堂里的景象和地狱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人们把勺子喂到了别人的嘴里。
真正有营养的眷侣模式,就是把勺子喂到对方嘴里的过程。世间提供了足够的美味佳肴,也提供了享用的途径,我们需要解决的,只是如何才能吃到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想要绝对的独立。有时人需要空间,但更多时候,人们还是希望得到伴侣的爱护和陪伴。
那些想要绝对地独立于世的人,他们连自己都无法面对自己,更别提面对别人。
所以当两人走入一段亲密关系,要尽快形成你们的相处模式,并加以印证。如果在这种模式下你们双方都是愉悦的、享受的,情感都得到了关照,那你们就能愉快地走下去。如果你们的相处模式只是一个去打,一个去挨,那这段感情注定没有好结果。
庄雅婷小姐曾说过:“一件东西来得太难、来得太晚,到手之后,幸福感也打了折扣。失去了也没什么哀伤的,得到了也没什么喜悦的。简直是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HR们喜欢用‘破冰’,可能是唯一解决方案。无论遇见什么缠人的事儿,一定要去主动推进情节的进展……并且给自己一个最短的期限解决它。否则无尽的思念、想象中的恋人、猜忌和寂寞,会毁掉感情,不,毁掉你浪漫的能力。
很多人喜欢说一句话: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却很清楚我不想要什么。可是现实呢,想要的东西都在那里,却要久久与不想要的周旋。”
对自己的情感诚实,也是一种品质。
人应该要正视自己在情感里的需求、尊重自己的意愿、勇敢追求想要的生活,才能快乐地活下去。无论是否有人陪伴,生活都要有光。
如果对方一味沉迷于黑暗之中,执拗地做着关于昨天和明天患得患失的梦,大可不必改变自己的意志,去迎合他扭曲的人生观。
生活是自己的。
你找你的快乐,他尝他的苦果,不一定非得对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