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看世界另一种活法(小说专题)

2019-07-01 心门难开

2019-07-01  本文已影响2人  葡萄园的夜莺

现在是5:26,值夜班3:20结束,算来已过去两个小时了。很困,很乏,也很想睡觉,但是躺在沙发上怎么也睡不着,就像一个人饿过头了,明明很饿,就是吃不下。索性坐起来,打开简书写点东西。第一个从脑海里冒出来的词语是“心门难开”,就以此为题写几句吧。

心理学上有很多理论,读起来也蛮有趣——上大学时我就发现自己是一个有理论冲动的人,想读,也想写——在心理学的诸多理论中,我最服膺的是心理学家埃利斯情绪ABC理论,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事件,B表示针对事件产生的信念,即对这件事的解释,C表示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A(Antecedent);B(belief),就像一座桥梁(Bridge),C(Consequence)】

确实,不同的解释系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说国家、社会、团体,单就个体而言,大到个人命运小到生活中一个具体的事件,都和个人这个解释系统有关系。这样看来,悲观和乐观只在一念之间,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但事实是,人的解释系统具有稳定性,有很强的惯性,一个习惯于抱怨的人,对生活中的欢乐会视而不见,一个习惯于封闭心门的人,会对来自外界的友善无感。

在理论上,我们很容易想明白这个道理;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又很难克服情绪惯性。难怪村上春树在《舞!舞!舞!》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挪威的森林》中说:如果你掉进了黑暗里,你能做的,不过是静心等待,直到你的双眼适应黑暗。王立群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说:机会不来就趴着,机会来了就跑着。成长和生理年龄无关,不动声色、适应黑暗、抓住机会跑起来,这和一个人的耐挫性有关。罗振宇说:“在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有一条沟,你掉进去了,叫挫折;你爬出来了,叫成长。”

一些生活事件之所以让我们觉得沮丧,是因为事件本身引发了我们解释系统的故障,使我们陷入情绪的囹圄,我们会反复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我?为什么这样对我?另外一碗鸡汤说:一切都是自己招来的。这让我们对自己产生怀疑,觉得自己有问题。

根除这种沮丧感,就得从克服解释系统的惯性出发,不动声色、适应黑暗、抓住机会跑起来。无论如何,我们要相信一点,现在的我就是最好的自己。就像任正非说的那种,追求完美的人是没出息的,我们要把长板做长,不要补短板。相信只要我们的长板足够长,我们就能够借助别人的长板成为一个长桶,同样,别人也会借力我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