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遇见一个人》读书分享
昨天闲来无聊,翻当当网的购书记录,发现大半年前买了《当我遇见一个人》这本书,可是竟然不知道被我安置到哪里去了……今天早上醒来,翻自己床头柜的抽屉,发现原来早已睡在我的床头柜里,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声,拿来阅读,也是极享受的一件事。
不知道为什么,注视着书的封面,我却久久不能打开,因为总觉得有种特别难以言表的东西吸引着我不愿翻开,大概是封面上这个看起来有点可爱又乖巧的孩子吧?他的眼神传递的也可能不仅如此!
《当我遇见一个人》读书分享翻开封面侧面的一段话深深的吸引了我:
爱孩子,
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爱孩子,
也是爱自己内在“受伤的小孩”
教育的本质,
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我太喜欢这句话了。我们天然的以为我们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我们经历了无数个考验与人生挑战,于是我们尽我们所能的去“教育”孩子,以“爱他”为名,以“少走弯路”为名,努力把我们的想法和感觉植入到孩子的头脑与内心,正如李雪书中所写的那样“父母一刻不停地焦虑着孩子跟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为了避免焦虑,于是用各种手段‘修理’孩子,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想象去表现”,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事实是,事实是,事实是……孩子是另外一个独立的生命,和父母想象的不一样才是常态,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然而,我明白,这种“常态”也不是所有父母可以接受的!因为我们的内心总是对熟悉的事物有着笃定的安全感,而对于一些未知的事情总是充满了失控的恐惧。我们因为打造了一个“听话”的生命而感到满足,却不知也许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他已失去探索的能力,表达的自由。
问问自己,是“如人所愿”的在活着,还是“如我所愿”的在享受着?是能对别人勇敢的说“不”,绽放自己精彩的活着,还是如屡薄冰为了别人的好评,或者仅仅是不用挨骂小心翼翼的活着?
李雪说的太真实——“我们一路都活在恐惧中:幼儿园时恐惧‘不听话就惨了’,上学时恐惧‘成绩不好就一辈子没希望了’,工作后恐惧‘表现不佳前途就没有了’……”“我们随着物化的车轮打转,一刻不敢停,不敢想象‘如果我不具备任何功能价值,会发生什么’。我们是具有功能价值的‘物’,还是真正存在的人,取决于我们是否被另一个人包含深情地看见过”。而我们的悲剧往往在于,也许我们从未被真正的看见,所以,我们也无法真正的看见我们的小孩。而看见,才是真正的爱。
怎么样才算是看见?想象一下,当孩子拿着自己满分的考试卷特别高兴的和你说:我考了100分,你看了他一下说:这次可能是幸运,千万别骄傲,下次可就不一定了。于是孩子一言不发的沉默了,没错,我们以为我们给孩子上了一堂励志课,可是我们却不曾看见孩子的那份喜悦,还有孩子在得到100分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可是如果我们说:哇,你这么厉害!你最近一定很努力,而且考试的时候特别认真所以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我真的为你骄傲。孩子的心情一定又是另一番景象,他的心里或许还会立志,下一次也要这么努力,这么认真。这是看见,也是看见的力量。
所以,愿我们都能被看见,都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