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关注的不是事件,而是人内心的感受

2023-07-16  本文已影响0人  寻昕询心

在心理咨询中,我很关注来访者的内心感受。

因为,困扰我们的从来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受。

比如说学生被老师批评了,学生A感觉老师是在教导我,我需要及时更正调整;学生B可能感觉老师批评我,我没做好,蔓延到我不够好,甚至可能陷入到闷闷不乐,抑郁寡欢当中;而学生C,可能说不上因为老师批评的事情不舒服,但那几天就是不得劲,甚至可能会头疼脑热,生病了。

如果我们关注的是事情,其实没有什么好说的,那就只能让学生不要太在意,老师批评你是为了你好巴拉巴拉的。这时的咨询师,就陷入到了教导,跟一般家长的反应是一样的,也根本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很多人来咨询时会问一句话,你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不要那么难受?

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咨询师也跟一般人相差不大。

因为一旦涉及到解答,再富有体验的过程也都会变成教导,而教导从来都没有什么作用。只不过,咨询师的教导可能多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如果关注的是感受,我们会发现:

学生B的内心是我不够好,是自卑心理,如果要调整学生B面对被批评时的情绪反应,需要调整的是学生B的自卑心理。

而学生C对自己的感受非常不清晰,他无法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他用生病的方式,也就是躯体化的方式,而不是言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于咨询师来说,要帮助到学生C,就是要帮助他成长为可以言语化自己感受的人。

还有学生D,学生E。。。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一样,代表了每个不同心理特点的人,咨询时的理解和方向也完全不一样。而对于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不要那么难受的问题。每个人的难受都不一样,咨询师也需要了解和理解每个人不同的情况,关注每个人的感受,才是最恰当的心理咨询方式。

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同一个被批评的困扰,在心理咨询中的方向,不同的人是完全不同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