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中国诗词大会简诗词

孟浩然:我一辈子的仕途,都毁在了“浩然”二字

2019-05-27  本文已影响5人  集市里的养猫小姐姐

​​文:可快

浩然之名亦枉然,夫子心事有谁知?

开元二十一年,科举不中的孟浩然西游长安,此时他的内心慌得一批,毕竟已经四十多岁了,周围的朋友成家的成家,立业的立业,就他一个,不晓得是造化弄人还是时运不济,要说肚子里的墨水也够多了,曾经在太学赋诗名动长安,惹得一众粉丝疯狂尖叫;结交的文人士子也算得上遍布天下,可一次次的引荐就是不成功,浩然表示很苦恼。

可再怎么苦恼,生活还是要继续的,眼瞅着就有一个机会,几年前他和王维成为忘年之交,继而又结识到了被誉为“自古南天第一人”的丞相张九龄。想要进入政界大展拳脚,这可不就是个机会吗?于是乎,在他入京应试之前就写了首诗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看看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得多好,要内容有内容,要态度有态度,虽然是在求官,可却不卑不亢,不失文人之风骨。八百里洞庭的壮观景象在诗中一览无余,湖水暴涨的波澜壮阔,水天一色的朦胧壮丽,云梦大泽的气象万千,似乎都要把这岳阳城给撼动了。作为一首山水诗就已经足够优秀,再加上他后几句抒发的政治理想与热情,想要渡湖却难觅船只,在这圣明的时代想要把聪明才智奉献给国家,却无用武之地,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政坛上大有作为的人,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字为心迹,文为心声”,孟浩然一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秒变柠檬精,柠檬树上柠檬果,柠檬树下只有他。对着张九龄哀哀怨怨地发了这一通牢骚,还真有用,毕竟张九龄也是惜才之人。可又确实没啥大用,孟浩然以为能够凭借着这个机会在政坛上大展宏图,可却不得不在荆州一个小小的官职上蹉跎时光,真要深究原因,从他诵读的另一首诗中可见一斑: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不看这首诗流传的背景,单单只是读着就能感受到孟浩然强烈的怨念,更别说他抱怨的对象还是当时的皇帝唐玄宗,这可不就仕途受阻,前途无望了嘛。要说这孟浩然还真是个直肠子,好不容易有机会能和皇帝交流,并且此前皇帝对他印象还挺好,背上一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不仅能展现自己超群的才华,而且能够表达出想要入朝为官的愿望,有气势,有文采,有真心。可他偏偏来上了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牢骚,玄宗皇帝听了顿时就不高兴了,你可从来没向我求过官,又谈何抛弃过你,为啥要这样胡说八道诬赖人呢?那你就继续去看月亮、倚松树去吧!

孟浩然是真的想要入仕,可他的性格又是真的不适合官场,他太过有棱有角了。虽然他的棱角不是很锋利,也刺不伤别人,可终归还是让那些权贵们不太满意,因而孟浩然也不得不“欲入世而出世,欲入仕而归隐”,在山水之胜中放逐自己,在诗作名篇里成就自己。当上帝给他关上了一扇门,总会再给他打开一扇窗的,一生的仕途不如意没关系,至少他还有流传千古的诗篇名作,至少他还有无数个知心好友,还有咱们的谪仙人李白的大肆追捧: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太白的这首《赠孟夫子》可谓是热情洋溢,一字一句,皆是诚挚的敬慕与钦佩之情。直接大声喊出来爱慕的,在我印象里还真没几个人,可李白面对孟浩然的风雅,面对孟夫子的隐逸,实在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敬仰,脱口而出就是“吾爱孟夫子”。李白爱前辈孟浩然的白首归隐,爱他的吟风弄月,爱他的醉酒迷花,在众人眼中集大唐风流于一身的李白看来,孟浩然的高雅与潇洒,恰似那巍峨峻拔的高山令人仰止,世人包括李白自己也只能恭敬地向浩然的高洁致敬,孟浩然的境界之于李白,是太白的可望而不可即。

不必纵观孟浩然的一生,单单就从这首诗,从这几个传闻中就能够把孟浩然的起起落落勘破,在官场上,他因才华和性情而知交遍天下,可又因“浩然”不得上位者的赏识,最后断送了仕途;在田园里,他寄情于山水,在大自然的风声、月色、湖光、云影中潇洒从容,开创了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崭新天地。一言谓之,孟浩然一辈子的仕途,都毁在了浩然二字,可他一生的辉煌,也只因浩然二字。

本文由卓米诗词汇签约作者原创,版权归卓米诗词汇所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