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越界,回到当下

2018-11-14  本文已影响17人  延言kali

说出那句话,得到坐着人的回复时,我才意识到,我的惯性又让我越界了。

早晨出门坐地铁去公司,上车后看见一位中老年男子抱着一个一岁左右大的孩子,我先入为主的认为:

1.这样抱着孩子站着是危险的,他们需要一个座位。

2.坐在座位上的朋友们有些闭目养神,有些在看手机,可能没有看到这对需要帮助的祖孙。

3.中老年男子有些腼腆,他不好意思要求别人帮忙。如果我询问他是否需要座位,他肯定会不好意思,会说不要。

4.面对这种情境,我应该站出来帮忙。

于是,我就开口求助一位正坐在“老弱病残”座位上的男生,那位男生欣然配合,想要起来,坐在男生旁边的男生说,“他刚自己站起来的”,中老年男子说“不用,我们马上就要下车了,谢谢你们。”

我这时才意识到我自己越界了。我在用我以为的想法做事情。这个过程中,有出于我的善良,但同时也有对那位中老年男子的不信任,我想象中的他是一个没有能力求助的人,所以,我就要“拔刀相助”,而这个相助前,我都没有询问过他是否需要,我对他没有相应的尊重,我在用我从母亲那里经验的观念做判断,觉得他没有能力,我跟着自己的习性走了。

母亲是一个很愿意为别人着想,很怕给别人添麻烦的人,所以,很多时候即便她自己有需求,她也不好,也不敢表达,她压抑着自己的需求,然后当别人按照她表面说的信息去做事的时候,她又会对人充满怨气,会攻击别人没有在意她的感受,所以,成长的过程中,我就会慢慢长出一种“透过现象看需求”的本事,会按照我把握到的需求,跟别人互动,很多时候这是奏效的,也让我有了很好的人际关系。

但今天的情境下,当我如实看到现实情境时,这种体谅背后更多的是对那个不敢表达自我需求的母亲的回应,而没有看见当下这位抱孩子的大叔。

我没有意识到,他们是不同的人,即便是现在的母亲也不是过去的母亲,是我的头脑还活在那个情境下。

让善意就只是善意,让尊重回归尊重。

继续在生活中觉察,继续实践学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