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中医网校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四章:病因与病机(三)
四、饮食、劳倦
劳动和饮食,都是维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但如果饮食没有一定的节制,劳逸没有一定的限度,就会降低人体抵抗能力,或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一)饮食
饮食失宜,常常成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为水谷之海,故饮食所伤,主要病变在于脾、胃。进而又可影响其它脏腑,或生湿,或生痰,或化热而变生它病。一般来说,饮食致病多为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所造成。
饮食以适量为宜,过饥过饱,均可发生疾病。水谷是化生气血的源泉,若饥而不得食,渴而不得饮,则人体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日久就会使气血减少而为病。若饮食过量,超过了人体的消化功能,也会损伤脾胃,出现脘腹胀痛拒按,恶食,吐泻酸臭,嗳腐嘈杂等食伤脾胃的病证,这种病证以小儿为多见。由于食滞可化热、生痰,故本病还多见手足心热,腹泻,或两颊红赤,午后潮热,胸脘痞满,面黄肌瘦,痰多等症状。食滞损伤脾胃,使营卫不和,又易招致外感。
饮食不洁或误食有毒的食物,可引起胃肠疾患或食物中毒。如进不洁食物,常导致吐泻腹痛或痢疾的发生。若误食有毒食物,除见剧烈腹痛或吐泻外,甚至会出现昏迷等严重的中毒现象。
饮食偏嗜可变生多种病证。如偏嗜过食肥甘厚味,可助湿、生痰、化热,或生痈疡。过食生冷,易伤脾胃之阳气而致寒从内生,发生腹痛泄泻。偏嗜辛辣,可使肠胃积热而致大便干燥或酿成痔疮下血。其它如嗜酒、嗜烟、嗜茶太过等均对身体都有一定损伤。
(二)劳倦
正常适度的劳动,能够增强体质,有利于健康。但过度劳累,则称为“劳倦”。劳倦损伤脾气,可出现气少力衰,四肢困倦,懒于言语,动则气喘,精神倦怠等症状。所以有“劳则气耗”之说。因房事损伤(指性生活不节,早婚与妇女产育过多),耗伤肾精,出现腰痠肢倦,神疲乏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滑泄,女子月经不调,经闭,带下等症状,也属劳倦范围,又称“房劳”。
过度安逸,完全不参加体力活动,也会使人体气血蓄滞不行,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等症状,同时,又易导致其它疾病的产生。
五、外伤及虫兽伤害
外伤包括跌打损伤、创伤、努伤、烧伤等。外伤可造成皮肤肌肉瘀血肿痛,出现脱液,或筋伤骨折、脱臼等病症。如果有外邪从创口侵入,还会使病情更加复杂或恶化,导致发热、化脓,甚至神昏、抽搐。若外伤损及脏俯、血脉或头部,可导致大出血,神志昏迷,甚至引起死亡。
虫兽所伤,一般的多见肌肤损害,引起出血、疼痛。但如被毒蛇、疯狗咬伤,则不仅肌表受到直接的伤害,而且可出现发热、神昏、精神失常等症状,甚至因中毒而死亡。
六、寄生虫
中医学对多种寄生虫病均有一定认识,特别是对蛔虫、蛲虫、绦虫等肠道寄生虫的认识更为明确,认为多由于饮食不洁所致。各种寄生虫均吸吮人体营养物质,日久则导致气血虚损证候。临床上常见的如蛔虫病,除见腹痛,食欲异常,面黄肌瘦等症状外,还常可引起胃脘疼痛,甚则发生“蛔厥”。
七、痰饮、瘀血
痰饮和瘀血,均是病变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产物。但它们产生之后,又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某些脏腑组织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它们也是一种致病因素。
一、痰饮
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的局部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将稠厚的叫痰,清稀的叫饮,合称“痰饮”。痰饮生成后,引起的病证广泛,故有“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之说。痰饮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有形之痰”,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听之有声者;“无形之痰”,是指有痰饮的各种症状,却看不到有痰饮排出,触之亦不可及,而用治痰饮的方法治疗,又可收到效果的病证而言。
1.痰饮的形成及致病特点
中医学有“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的说法,表明痰是由水饮凝聚而成的。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水液由脾之健运,得肺之宣降,靠肾阳之蒸腾,或化为津液以营养全身;或变为汗,或变为尿,而排出体外。痰饮,主要因肺、脾、肾三腔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水道不畅,影响了津液的正常生成、敷布和运行以及排泄,以致水湿停聚而生成。痰形成之后,可随气流行,外而筋骨,内而脏腑,上下左右无所不至。若影响了脏腑的气机升降和气血的运行,便会发生种种病变。如痰浊犯肺,影响肺的宣降功能,可见咳嗽、喘满等症状;痰浊犯胃,胃失和降,则见噁心、呕吐等症状;痰迷心窍,可见神昏谵语;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可见眩晕昏冒等。饮形成之后,亦可停聚在不同部位,或泛溢在肌肤,或留在胸胁,或停于膈上,或积聚肠间,产生浮肿、喘息等多种病证。
2.常见的痰证
(1)风痰 既有动风的症状,又有痰证的表现。如中风证,常见眩晕肢麻,突然跌倒,喉中痰鸣,口眼㖞斜,舌强不语,半身不遂等症状,即是风痰为病。此外突然扑倒,昏迷抽搐,口吐涎沫的癫癇病也属风痰范畴。
(2)热痰 多见烦热气粗,痰稠色黄,舌苔黄膩,脉滑数。
(3)寒痰 多见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沉滑等。
(4)湿痰 多见身重倦怠,痰多易吐,舌苔厚膩,脉濡滑。
(5)痰核瘰厉 多生于颈项,也可见于它处。在皮里膜外,有核可寻,推之滑动,不红不肿,硬而不痛,一经破溃,难以收口。
(6)梅核气 咽中如有梅核梗塞,咯吐不出,吞咽不下,并见胸闷太息等症状,是由痰气搏结而成。
3.常见的饮证
(1)悬饮 胸胁胀痛,咳嗽引痛气促。
(2)溢饮 身重,肢体浮肿。
(3)支饮 咳嗽喘息不能平卧,面部浮肿。
(4)饮在肠间(痰饮) 肠鸣沥沥有水声,腹满食少,形体消瘦。
(二)瘀血
全身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或体内存留离经之血,都称为瘀血,又称为“蓄血”。
1.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
瘀血多由于气滞、气虚、血寒、血热等原因而形成。“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若因气滞血因气停,或因气虚推动无力,均可造成血液凝滞成瘀。寒凝血脉,则经脉拘挛,血液凝滞不畅,因而成瘀。血热则血中津液耗伤,使血液粘滞而运行不畅,亦可凝涩成瘀。此外,外伤及其它原因造成内出血,不能及时消散或排泄,也是形成瘀血的原因之一。瘀血既成之后,又反过来影响人体气血的运行,即所谓:血瘀则气滞。可造成人体某一部位的气血不通而出现疼痛或肿块,甚至使血瘀的局部由于得不到气血的供养而发生坏死。另外,由于瘀血阻滞脉络,使血液不能归经,还可产生血液外溢的出血病证。
2.常见的瘀血证
瘀血常随其所瘀阻的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病证。如瘀阻于心,可见胸闷气憋,心、胸痛如绞,口唇青紫等心血瘀阻的证候。若瘀在肠胃,多见呕血、吐血,大便色黑等症状。若瘀在下焦,可见少腹疼痛,妇女则可致月经不行或淋沥不断等病变。瘀血证候虽多,但临床表现有如下共同特征。
(1)疼痛 瘀血阻塞经脉,气血不能通利,随即发生疼痛,即所谓“不通则痛”。瘀血致痛的特点是持续日久,固定不移,且多呈刺痛而拒按。
(2)肿块 外伤瘀血,可在伤处见到青紫色血肿。若体内脏腑瘀血,常可在患处触到坚硬的肿块,且聚而不散,故属实证。
(3)出血 出血也是瘀血证的一个常见症状,尤其在妇女月经不调与产后为多见,这种出血的血色多紫暗,常伴有血块。
除以上三个特点外,瘀血还常有一些全身性症状,如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色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等。
第二节 病机
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病人的体质,致病因素的强弱、性质有关。人体本身功能失常或邪气侵袭人体,正气奋起驱邪,正邪相争,从而导致体内的阴阳失调,升降失常,人体动态平衡被破坏,即发生病变。因此,虽然疾病的种类繁多,其发生发展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就其病变过程来讲,总不外乎正邪相争、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等三个主要方面。
一、正邪相争
疾病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它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与转归。
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正邪相争,可以导致各种病理变化,出现不同的证候,如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及虚实错杂等各种不同情况。在正邪相争的过程中,凡属邪盛而正不衰,抗邪有力的,多表现为热证、实证、阳证;邪盛而正衰,抗邪无力的,则多表现为寒证、虚证、阴证以及正虚邪实的错杂证候。如以外感病证为例: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若人体正气不虚,则病变多在皮毛,肌腠、经络;若正气虚衰,抗邪无力,病变常由表传里,或邪气直接入里。“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句话就指出了病证的虚实,取决于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
在疾病过程中,由于正邪的对立斗争,特别是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变化与转归。概括地说,在正邪相争的过程中,或由于正气之虚,或由于邪气之盛,都会促使病情趋向恶化;而正气得到恢复、充实,邪气退却,则疾病往往向好的方面转化,以致痊愈。
此外,有一些疾病,在其病变过程中,还会出现正邪相持或邪去正伤的情况。也有的由于病邪久留,损伤正气,或正气本虚,无力祛邪,而致痰、食、水、血聚结,形成虚实错杂病程较长的证候。
总之,在各类证候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只要掌握了正气和邪气的虚实情况,了解正邪双方相争的发展趋势,就能做出准确的判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从而收到良好效果。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指人体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邪气的干扰,或人体脏腑功能失常,而出现阴阳的偏盛与偏衰,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依据。
阴阳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它们在运动中保持着相对平衡,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阴阳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发生偏盛偏衰,就要导致疾病的发生。阴阳的偏盛偏衰可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病理变化。阳胜则人体功能亢奋而见热证;阴胜则人体功能抑制而见寒证。阳虚则表现为虚寒;阴虚则表现为虚热。
阴阳失调反映在具体病证上,有气血不和、营卫不和、脏腑经络阴阳失调等各种不同的情况,将分别在各有关章节中讲述。在疾病发展的严重阶段,若阴津耗损到极点,可以出现亡阴证;阳气虚衰到极点,可以出现亡阳证。亡阴与亡阳都是阴阳严重失调,难以调节、恢复的危重证候,若进一步发展,甚至可导致人体因“阴阳离绝”而死亡。
三、升降失常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指升清,降指降浊;出指吐故,入指纳新。这一复杂的气机变化,由各脏腑、经络相互联系、共同配合来完成。所以,升降出入也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
升降出入体现在人体各脏腑的功能活动中,如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肝主升发,肺主宣发与肃降;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肺主呼气,肾主纳气等。假如升降出入失常,人的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会发生种种病理变化。例如,胃气不降,则上逆为呕吐;脾气不升,则上虚可为眩晕,水湿下注可为泄泻,脾虚气陷又可为下利脱肛;肾不纳气可见喘息气短;肺失宣降则咳嗽气逆;肝失升发则胸胁胀满,抑郁烦躁;心火不降,肾水不升,则心肾不交而心烦失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