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4】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杜甫传》(下)

2024-01-29  本文已影响0人  登登一君

我的写作不只是在记录,而是在唤起一些沉睡着的美丽的心。昭君: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804天。


今天继续分享《杜甫传》和杜甫的诗歌创作。昨天分享了《杜甫传》主要侧重表现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人民性,对它们的艺术性和写作技巧只是一笔带过。

由于《杜甫传》构思于战争年代,冯至在写作的时候继承了中国文学干预现实的传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杜甫诗歌,忧国忧民、讽喻实事的特点上。不过在传记完成之后,他似乎也意识到了,单从这个层面解读杜甫是不够的。于是他就接连写了几篇文章,探讨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那这些文章也被作为附录收入到《杜甫传》里了。

他们试图回答我们普通读者经常会问的一个问题,杜甫的诗歌究竟哪儿写得好啊?

元稹为杜甫写过一篇墓志铭,他在其中总结了杜甫诗歌的出类拔萃之处。说这杜甫的诗,是承袭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古朴上不输屈原,气概上可以超越曹操父子。他的诗孤高又兼顾流利,不仅汇集了前人的风格和气韵,还博采各家之长。

我们世人经常把李白和杜甫相提并论,李白的诗歌的确是雄放恣肆、新奇独特,但是要论作品的规模,对格律的掌握,诗句的豪迈脱俗,李白是没有办法跟杜甫相比。大家可能会有点惊讶了,觉得李白怎么就逊色于杜甫了?杜甫的诗歌没有李白文字中的洒脱自在,畅快淋漓啊。

虽然杜甫也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样明快浅白的诗句,但是他很多诗篇都显得不那么亲切,和读者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层隔膜。他的诗里总有坚深的典故,晦涩的表达,生僻的词藻,复杂的思想情绪。更不要说他还时常故意通过打断诗句节奏,打乱句子结构的方式来制造出一种险峻、雄奇的效果。

有时候我们甚至会觉得他是不是在故意制造阅读困难刁难我们呢。举个例子,杜甫七律诗的巅峰之作《秋兴》八首中有一个古怪的诗句说,“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如果单就字面意思来看,这句子根本解释不通,什么就鹦鹉粒,什么就凤凰枝,其实这两个句子都是倒装句,他们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梧桐枝。

这样看意思是不是就明白了。这里有鹦鹉啄食留下的稻粒,还有凤凰栖息的梧桐树枝,这两个倒装句用的真的是令人费解,杜甫干什么要一本正经地这个胡说八道呢。

杜甫他是一位苦吟诗人,也就是说,他写下的每一句诗都经过了反复的思考和琢磨,力求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他在创作“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的时候,他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

这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梧桐枝,这句是没毛病,但是他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鹦鹉、香稻、凤凰、碧桐这些事物都被很多诗人写过很多次了呀,组合在一起就是平平无奇,那我怎么才能让这句诗变得特别一点呢。

他就想出来了,把句子的顺序给打乱了,这样每个人读到这里,就没有办法立刻明白我在说什么了。他们得停顿一下,得思考一下,恰恰是这片刻的停顿和思考让这句诗脱颖而出。成为《秋兴》八首中一个为人称道的名句。

如果说李白诗歌的优势在于奔放畅快,节奏铿锵,一泻千里,让人读得畅快淋漓。那杜甫就是在故意设置一些阅读障碍,制造一点冲突,让你不断地停下来思考,琢磨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

在杜甫的诗句中,我们可以读出他的执着,他的锲而不舍。但他并不因此而变得忧郁狭隘,他的精神世界一直是扩大开朗的。

在创作中,杜甫喜欢前半句写自然风光,后半句写自身的处境,有意无意间,他博大的胸襟被壮丽的自然描写所反衬。《旅夜书怀》里他这样写,“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这个悲切凄凉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浩瀚博大形成了戏剧化的冲突。这不单单意味着本是形容凄凉之意,乃翻作壮丽之语。更是杜甫内心世界的一种写照,虽然生逢乱世,无力正乾坤。但他的信念从来没有垮塌。他也从来没有因痛苦的绝望而关闭心扉。他的心就像那无垠的星空,辽阔的原野和奔流的大江一般,承载着人间的疾苦和时代的心酸。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吴楚东南侧,乾坤日夜浮”对“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再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用冯至的话来说,杜甫的诗尽管是悲哀沉痛,可读者在深受感动的同时,并没有觉得意气消沉,反而就是兴起昂扬振奋之感。借一句今天的流行语,“这就是格局”。

但是杜甫不是一个只从大处着眼的人,他对不起眼的事物和情绪的观察也是非常细致入微的,而且他还善于用文字,把观察栩栩如生的再现出来,将它转化成一种奇异的视觉效果。

在杜甫的长诗《北征》,这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和政治形势的鸿篇巨著。可是在这样一部利益庄严、慷慨陈词的作品里,杜甫竟然写到了他在回乡途中见到的小野果。他说,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山中的野果细小而交错地生长着,橡树和山栗也混杂在一起,那这些果实有的红如朱砂,有的黑如生漆。在整部作品沉郁悲痛的基调中,这一段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诗句,就让我们读者无法忘怀。就像是在黑暗中的一抹亮色,又像是绝望中的微小火苗。

这种对比反差真的是令人拍案叫绝。既能看得见大江大河、宇宙苍穹,也能看得见橡栗山果、虫碧树干。这才是一位伟大诗人应该有的眼界。

《北征》中另一段描写的也非常地巧妙,制造出了奇异的画面感。杜甫回家见到衣着破烂,满身污垢的妻儿,两个小女儿的模样尤其令他瞠目结舌。于是他说,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这个描写不过30个字,却细致入微地描写出一副荒诞、怪异又凄凉的图景。杜甫面前的两个小女儿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它们不光旧而且短,连孩子的腿都遮不住。更奇异的是,杜甫发现衣服上的一部分补丁是从家里的刺绣海图上剪下来。若非困顿之急,谁会拿海图来补衣服呢?多奇怪呀,多难看呀。

这些海图补丁有的带着曲折的波浪花纹,有的还绣着水神和凤凰。那些本来鲜艳而庄严的图案如今被补在女儿们破烂的衣服上,让衣服更显得寒酸不合身。更绝的是水神和凤凰还被颠倒着,大头朝下封在衣服上。

通过杜甫的描写,我们也能感受到杜甫目睹这一幕时的心境、诧异、难过、心酸。对于一般人来讲,这景象虽然特别,但撇一下就从眼前划过了。但杜甫就有这个本事,他能抓住这一针稍纵即逝的画面,将它保存下来。直至千年之后,依然在读者眼前栩栩如生地呈现。

现在回到杜甫的诗歌究竟哪儿写的好这个问题上来,其实这个问题很难给出完美的解答。因为杜甫的创作太丰富了,太多元了,三言两语根本就说不出来他的好处。分享这么多,依然只是管中窥豹,挂一漏万。

如冯至所言,杜甫不只有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感,也有对于微小生物赤子般的爱好,他不只能巨刃摩天,刻画山河的奇险和时代的巨变,也能描绘燕嘴蜂须和春夜的细雨。它们衬托出杜甫的全人,同时也表达了杜氏风格的多样性。既有掣鲸鱼于碧海,璀璨瑰丽。甚至有时不易所解的诗篇,也有好像不费功力,信手拈来的清丽诗句。

杜甫的诗歌创作是一座无人能够跨越的巅峰,这不仅是因为他爱苦吟,练就了精湛的技巧。也是因为他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反射他博大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一片棱镜。他的艺术追求和他的现实关怀密不可分,他的浩气凛然和他的含情脉脉相辅相成。

元稹说,自从有诗人以来,就没有谁超出杜甫,这绝对不是夸大其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