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一般人群研究中||066号专题收稿

沐浴诗词光辉

2023-02-01  本文已影响0人  三秋桂子2021

对于诗词的喜欢,是天生的。

第一次看到哥哥那本古诗书,封面上画着一个倒坐在大水牛背上的小牧童,在春风杨柳中吹响了笛声。那本古诗收录了一系列儿童诗,诗歌浅显易懂,童趣盎然。里面配着和诗歌对应的插图,画面主体是老翁和儿童,淡淡的线条,悠远的意境。

那是我的古诗启蒙书。后来我自己买过一本山水田园诗,封面和印象中最初的印象吻合,那本书收录了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静美恬淡,那本小小的蓝色古诗书后来不知道丢到哪里了,那是我第一次买的古诗书。

上大学时,和好友在外面租房住,我去市里新华书店买了第一本宋词书。那是一个硬皮封面的书,宣纸一样的颜色,古色古香。闲来无事的静夜,我一页一页品味着里面一首首词,陶醉在词的美好中,宁说“没见过读诗词这么享受的”。

那本宋词书我现在还留着,保存完后,可能因为硬皮封面的缘故,实践证明:自己喜欢的书一定要买质量好的。一本好书往往承载着很多回忆,如果保存得当可以成为时光的见证。

上班时,我又买了一本方便随身携带的唐诗鉴赏,托人从新华书店买的,虽然字有些小,但是容量很大,到现在还摆在我的案头。

相比很多出口就是诗句的人,我自知诗词积累有限,到现在也不能把有名的几首长诗背得熟练,仅有的几首也是读书时背的。虽然我肚子里存货不多,但对诗词的喜欢却发自内心,相对于大量背诵诗词,我更喜欢反反复复咀嚼品味一两首诗词,把每个字都嚼碎了融入身体。

因为对诗词的热爱,所以遇到了叶嘉莹先生这本《唐宋词十七讲》,同样的热爱让我们相遇。

因为起点较低我无缘一流高等学府,无缘听到大师级老师们的讲课,我就读的那所大学也有几位对诗词颇有研究的老师。

我对宋词的喜欢受到当时古代文学老师的影响,那位将近退休的张老师一讲到诗词就眉飞色舞,认识他的丹对我说“那是一个到老都天真的老人”。张老师醉心研究诗词,物质清苦都不甚在意,听他讲诗词是一种享受,在我们那所不入流的大学里,很多同学觉不出他的好还嘲笑他——好的人和物常常被埋没。

我庆幸在大学里遇到张老师这样真正热爱诗词的老师,更庆幸无缘一流学府的我今天还能看到叶嘉莹老师的著作,看着这本书就好像穿越回到了大学课堂,听讲台上叶老师侃侃而谈。

叶老师是真正热爱诗词的人,也是真正懂诗词的人。她的讲座没有故弄玄虚,全是和人生紧密结合的平实语言。她每讲一首词,就必定结合作者的人生际遇,从不脱离作者谈作品,从不生搬硬套理论,而是从最诗词本身入手,探究诗词艺术,挖掘作者深藏的情感。

这本《唐宋词十七讲》,从人物为划分依据,从五代到宋朝,罗列了十来位代表词人,精选他们的代表词作,一个词人大概选一两篇作品,对每一篇作品都精讲细品,具体到每一个字。书中处处可见叶老师的诗词知识深厚,仅仅一首词可以旁征博引相关词人数首词作,让你品味透了这首词的同时,也顺便拓展了诗词了解领域。

最难得的是,叶老师不带着高高在上的眼光看待词人及作品,而是俯下身像孩子看一朵花般倾注着感情去品评每一位作者,每一首词,情真意切,体贴入微,倘若词作者有灵该会为有叶老这样懂诗词的人欣赏而欣慰。

对待好书有两种最好的方式,一种是细细品味,一种是恨不得一口气看完。书的种类不同,就用不同的读书方式。

读红楼我常常采取第一种方式,读一部分就停下来,害怕读得太快略过了精彩之处,读《金瓶梅》我常停不下来,精彩的情节容不得人停下来。

这本《唐宋词十七讲》适合慢慢读,读得太快了就来不及品味,我常常读上一节后停下来,让美好的味道在心里酝酿一番,反复回味后再读一小节,所以这本书读了好长时间都没读完。一来,需要特别安静的内外环境,二来要有足够回味的时间。尽管图书到期了,还是借了回来,即便读完也要再回味一番,何况还没读完?

有些书,不在读得多少,读一点就收获一点,只要读就不会让你失望。

读这样的书,才是享受。

2023-2-2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