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共读.第四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读郑桂华教授《语文学

2019-03-20  本文已影响0人  小河七七

七七

【星火共读.第四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读郑桂华教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及教学建议》

接触了郑桂华教授的几篇文章之后,越发喜欢郑教授理论表述和实践举隅的话语表达方式。每次阅读,我都受益匪浅。现在,迫切地想更多了解她的语文教育主张。她的理论阐释简明易懂,教学实施策略得当,对语文的历史和发展洞若观火,一语中的。课堂上对凸显文本“核心价值”的深挖锰钻,更是当下指导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核心素养”是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关键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关键的关键,也是整个课程标准内在逻辑的一个中心。它包括四个方面:“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理解和传承”。这些能力,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郑教授接受《中国教师报》采访,被问及是否重视考试时,她说:“我的经验是,考试是最小的事情,语文素养是更大的东西,教给学生方法,改进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真善美的体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也就是有了足够的语文素养,考试就是小菜一碟了。”

语文素养,是一种短期内无法衡量的语文能力和品质,因为见效慢,又亟待我们努力发掘和训练。访谈中,郑教授从语文发展的社会热点现象,指出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理念的课程标准的修订,是语文教学改革中一种应势而生,值得关注和讨论。它和以往提倡的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概念既有共性,也有明显区别。后两者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是为纠错而生,而核心素养不是为纠错,它是在分析语文学科内在特点、以及对它所承担的独特的教育功能的认识上提出的。正因为它是基于语文学科自身特点提出的,所以它使用的是语文学科教育领域中的专业话语。而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概念则是非专业的大众话语。因为专业所以专业,这也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应势而生的关键。

郑教授解读课程标准提到的“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模式,让我深受启发。首先是回顾课程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捆绑,似乎任何一种课程理念都要和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结合在一起,比如知识中心课程理念和讲授式教学模式、民主课程理念和对话式教学模式等。而语文核心素养理念,它没有明确固定的教学模式。从课程标准赋予它的功能来看,“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对教学有相对的规范和指导性,被认为是课程标准所推荐的教学模式。这是一个没有模式的教学模式,又是一个高规格的学习方式。正如郑教授所言:“语文学习既要有情景的真实性、内容的综合性、容易与学生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服务于交流目的等特点,同时,又应该具有课程性和便于课堂教学组织。这就是‘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的含义。”

“语言实践活动”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郑教授为了让这一课程理念落地生根,她结合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例举如何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七个问题设计,七个不同的切入角度,其中有两句话,我印象深刻:“……既指向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能融合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也与自身生活建立联系,还含有一定的认知冲突和趣味。”在以后课堂实践活动中,这应该是我们努力实践的;“……从内容本身来看似乎很有学习价值,但是却与生活阅读距离相对较远,教学中比较容易导致知识开道、讲授为主,也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这些问题,应该是我们实践活动中力图规避的。

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新课程理念的推行,在实验的最初,都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它需要教师能根据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语文教材提供的某些线索,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对我们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提出的更高要求,对语文教学改革施加自己影响的空间就在这里。

语文核心素养并不是高大上的顶层设计,它要依附在听说读写的朴实泥土中,它是语文的,学生的,简约的……

【星火共读.第四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读郑桂华教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及教学建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