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红军”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9月9日,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八七会议决议,中共中央特派员、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在湘赣边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
毛泽东为此兴奋地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此后,党在各地也先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进入了人民军队的初创时期。但此时各地革命武装的名称却较为混乱,称谓不一。有的称“国民革命军”,有的称“农军”、“农民革命军”、“工农自卫军”,甚至还有称“土地革命军”、“工农讨逆军”等等。
1927年10月15日,中共南方局和广东省委在《最近工作纲领》中向各革命武装发出指示:“国民革命军之名义应废除,以后军队和全省工农讨逆军一律改称 ‘工农革命军’”。
10月23日,中共中央在致南方局并转广东省委的信中又指示:“以后工人武装改称‘工人革命军’,农民武装改称‘农民革命军’,合称“工农革命军 ”。
同年11月13日,党在湖北领导发动了数万人参加的黄麻起义,由吴光浩、潘忠汝、戴克敏等领导的起义部队当时统称为“农民自卫军”。起义当天,起义军经过激战一举攻克敌人盘踞的黄安县城,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第二天,原国民党县衙门前挂起了绣有镰刀、斧头的红旗,当地老百姓兴高采烈、扬眉吐气。
看到英勇顽强、军纪严明的农民自卫军打败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国民党反动武装,当地一位著名书法家吴兰阶挥毫疾书,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县衙的大门上:
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
光复黄安县,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
对联独具匠心地将表示颜色的10个词镶嵌在里面,用红色象征革命和农民自卫军。此联一出,很快在当地引起反响与传颂,人民群众开始把农民自卫军称之为“红军”。
当然,还有一些观点认为“红军”的称呼是从苏联红军沿袭而来。当时在井冈山的中国红军高级将领不少是从苏联学习回来的,如苏联红军大学就专门设有中国班,而红军也同样学习苏联红军的设置,譬如从连一级到总司令的各级政治工作制度,政治委员主要由中国共产党党员骨干担任等。
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在广州领导工人和部分国民革命军举行武装起义,建立广州苏维埃政府。起义领导机关在发布的《红旗号外》中宣布组织“工农红军”,并公布了工农红军领导人名单。参加起义的工农兵在起义爆发的当天就打出了“工农红军”的旗帜。
“红军”的称号使当地的帝国主义势力和军阀反动武装闻风丧胆,让人民群众听之鼓舞,倍感亲切。虽然起义不久遭到了失败,撤出广州的起义部队也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再继续使用这一称谓,但“工农红军”的响亮名称却在全国不胫而走。从此“红军”称号开始被各地革命武装陆续使用。
1933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朱德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周恩来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7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誓词》颁布,使每一个红色军人都能彻底了解和遵行。几经变迁,“红军”终于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统一称号。【 上官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