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白 || 从“抄袭狗”到网文大神,那些年我们看过的文都是怎么写
今年春天在写作圈发生了几件不大不小的抄袭洗稿事件。一件是言情大神匪我思存指责《甄嬛传》的作者流潋紫抄袭,另一件就是闹得沸沸扬扬的周冲洗稿六神磊磊。
这几位的作品,我都没有看过,因此不会评论这些事件的是是非非。今天我要讲的,是我所熟知的抄袭洗稿那些事儿。
承蒙老天“错爱”,我入出版界之初,大概是2010年左右,在某社做项目编辑,当时流水线上的所有工种都要做,被迫编辑了几本名副其实的“洗稿”作品。那会儿刚好是洗稿明着猖狂的末年(如今的出版界当然还有,但是比较暗了,起码我身边接触的书籍还是原创为主)。
那年头貌似还没有洗稿这个概念,最道貌岸然的说法是“组稿”。当时外版书兴盛,一大堆日本和欧美的企业家管理书籍和个人传记大热特卖。一些出版商敏锐的洞察力在此刻就用上了,这些庞大的市场,需要人们的欲望去填满。小书商不愿意高价去抢外版书,也抢不到好的原创作者,怎么办呢,最好的发财致富方式就是找写手“组稿”。
比如,有人觉得时间管理类的书籍需求旺盛,可是当时国内没有多少人真的是时间管理的大师和专家,脑筋出奇灵活的出版商就找写手,买一堆市场上畅销的时间管理书籍,综合“学习”这些书中的结构,先立个大纲,逻辑差不多之后,就开启了组稿之路。怎么组呢?写手将这本书的这段话,嫁接上那本书的那段话,东拼西凑之后,再润色修改,为了规避版权问题,将原文的句子,修改一下说法,意思与原文相近即可。这就是俗称的“剪刀+浆糊”。依葫芦画瓢之后,就包装一个高大上的书名上市了。
写手的稿费非常的微薄,组稿一本书一两千块。出版商拿到稿子,借着大势卖成几十万册的畅销书不在话下。(这种风气,在今天的自媒体时代,我又看到了一模一样的套路。)
当时的《每天读点XXX》《XXX大全集》《XXX教会了我XXX》这类书都是这样来的,重灾区就是那些养生类、金融类、企业管理类、励志类。一进书店,扑面而来的全是这种组稿风,恶心得我此刻想起还会头晕。
过了两年,我去了另一家公司专职做出版策划。我的一个作者写了一本关于诗经的书。这位作者的功底非常扎实,我最佩服的是她独特的视角和自成一派的语言风格。可惜她写的不少书只能是小火,不能算大红。怎么捧,都欠点火候。再说回来她那本诗经的书。某一天,她发现市场上另一本写诗经的书,书名很烂俗,但切中普罗大众的要害。本着好奇,看了几眼这本书的内容,这一看,了不得,书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内容,都是抄袭她的那本。就连她跟自己老公打情骂俏的话,那位烂俗的作者都原封不动地抄了下来。
于是我们开始在微博上跟这位畅销书作者撕逼,但这位根本不怕。最后因为维权成本太高,我们也只能不了了之(很少有律师愿意接这类钱少,时间跨度又长的维权案)。无奈,就是原创作者最大的悲哀。
当时我非常了解的某某某出版社,其中一个部门就是大肆买来这种的“原创”书稿,消费四五线到十八线焦虑群众的阅读热情起家的,更有书商靠着这种操作在北京攒下了几套房。
为什么题目中又要说到网文呢,这其中真是颇有渊源。我只想呵呵呵呵呵呵。在上文说到令人恶心至极的《每天读点XXX》《XXX大全集》之类的书,靠这类“书”发家的某专职组稿公司,后来摇身一变,成了一家网络文学公司。更神奇的还在后面,这家网站最后还被BAT收购了,成立了某某集团。有着令人惊奇的“组稿”基因的公司,进军上百万、上千万字一部小说的网文平台,会有什么后果呢,那自然就是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哒!
我生完小孩有一阵子比较闲,出于好奇心,想了解下网文究竟有什么魔力,让那么些人沉迷其中。看了一些大神的作品,确实脑洞大开,让人叹为观止。再后来,深入其中后就发现,大量的网文都摆脱不了“洗稿”嫌疑。从结构、人物设定、情节都是那么的相似,尤其某些霸道总裁文,穿越架空文,更是让我又嗅到了入行之初的那种恶心腐臭味儿。到今天,我是一本网文也看不下去了,确实伤了眼睛。
除了极少数人,大量的网文作者只不过是他人文字的搬运工。通常来说,一部几十万字的作品,就会让一个略有功底的作者将自己的才华消耗得差不多了。这也是一些言之有物的网文作者通常写了一两部神作就销声匿迹的原因。
网文,包括现在大量垃圾公众号文章,都让我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熟悉的“洗稿”气息。
有一次,我们老大还说“简书要接下网文的下一棒”,坦白讲,当时我的内心是拒绝的。我的美好愿景是简书成为全网最大的原创基地。当然老大指的是接下网文曾经的那种势头。
我期待简书上的作者都能用干净的文字对自己负责。尽管有不少作者水平有限,但我仍然敬佩这样的作者,因为你们的作品是原创的,尽管带着粗糙,带着大俗,但真诚本身在这个异常焦虑的时代里,显得异常可贵。
由于维权之难,难于上青天。关于简书作者维权的话题,就不在这篇文章中说了。等我们跟侵权方打几仗,有了成功经验,再来告知各位。起码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艰难地在路上。
当然,由于在简书审读了那么多的原创稿件,敬佩这些原创作者之余,也替他们有些可惜。简书上不乏在各行各业工作的职场人士,但他们写出来的职场小说,怎么说呢,就是“本来在现场,小说看起来却不在现场”。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许多作者受我们失败的语文阅读教育所毒害(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至今让我瑟瑟发抖),丢失了基本的观察角度。
细节出精品,但是粗糙的感受力,让许多作者失去了感受熟悉事物之中细节的灵气。
比如,一些写医院的职场小说,明明写作者是护士,有机会细细观察来往的病人和家属,就能感受到许多人情冷暖(譬如《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如果能记录下每天的工作,其实就是一堆写作素材。这样的现场亲历者,放弃大好的素材不用,却偏要去硬拗一段医患恋爱的狗血剧情,让人啼笑皆非,何必呢?
大部分写作者缺乏基本的写作自觉意识,但是大量地精读文学经典,我说的是大量精读,不断摸索学习是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某到二十分钟解读经典万万要不得)
当然除了阅读之外,还有一条路,那就是找过来人指导,找编辑指导,看看自己的优势在何处,自己的劣势在何处,自己与小有所成的写作者差距在何处,与经典作品的距离怎样缩小,如何学习他们作品的真正精髓所在。
要知道,中国现当代成名的大家,都多多少少接受过系统的写作训练。有人指引方向,知道距离在哪儿,找到写作者真正需要的“道”与“术”,剩下的就可以交给时间和努力了,最起码也不会在弯弯绕绕、摸黑乱撞。
简书版权中心历时半年,策划了这一期专为长篇小说写作者量身打造的【更无用的写作课】。课程的初衷本来是为了培养我们已经签约的作者,让他们知道自己作品弱势在何处,然后做针对性的修改,让作品尽快找到出路。
所以我们请的导师都几乎是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行家。当然,有的行家不混简书,譬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刘健老师也是我们的导师,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的比较文学博士。深厚的文学修养,再加上近十年的文学编辑生涯,他太了解我们这些写作者与优秀作品之间的差距了。
而且这位文学博士到现在作息非常规律,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学习英语一个小时,每天晚上八点到九点跑步一个小时,九点半准时入睡。如此规律的作息,他已经坚持了十年。这么自律的人,难怪每次跟他聊天,都有一种“这人怎么一肚子货,永远都掏不尽”的感觉,让我这种懒人感到自惭形秽。
在写作圈,最能出头的就是那些既当过编辑,又写过作品的人。这类人的可怕之处就是,他们知道读者喜欢读什么,而且也知道要怎么写才能成功,还能自己改稿。
比如,导师之一的雨落荒原就是这类人。虽然她是简书签约作者,但由于整天埋头写作,很少有时间混社群,和简友互动,所以知道她的人也不多。但她的经历非常特殊,而且走得就是从编辑成功转型成小说作者的捷径。如今她有两部悬疑类的作品即将出版,算是小有成绩。
雨落荒原之前在北京一家杂志社,做过无数次人物采访,为传统媒体撰稿多年,写作功底相当成熟,文字也很老练。后来,一次小变故,让她成为了失业女青年。于是,她就一边当健身教练,一边帮着《北京文学》杂志审稿,还一边写着小说。怎么说呢,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却为她开了另一扇窗。一次变故让她找到了写作方向,也找准了自己应有的位置。
简书之前有句slogan:找回文字的力量。我在这里借用一下,这门实实在在的写作课,就是为了帮你“找回文字的力量”。
注:文章转自 sherry时芽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e92addd2398b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