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言六蔽(四)
——《论语》学习之17·8-4
【原文】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白话】只是好勇却不好学,其流弊是为非作乱;只是好刚却不好学,其流弊是狂妄抵触人。
【思考之七】好勇和好刚,如果不学习,有什么弊端?
勇就是勇敢,无所畏惧。《荀子·荣辱篇》说:“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牟牟然唯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牟牟然唯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狗彘、贾盗和小人之勇都是从自己利益出发,不顾危及他人,而士君子之勇则不图私利,但为公义。
本篇后面第23章: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子路是孔门弟子中“勇”的代表。当子路问君子是不是崇尚勇敢时,孔子说君子把义看作是最尊贵的。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去做盗賊。孔子通过勇敢与仁义的辩证关系,说明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应该首先崇尚“义”。“《中庸》说:“义者,宜也。”凡事不宜,便是乱。《为政篇》结尾,夫子告诫说“见义不为,无勇也。”遇到应该去做的事而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敢。
勇是儒家提倡的三达德之一,君子之勇,是以义为先。只要符合道义,尽管在一些事情上面会面临层层艰难险阻,也会挺身而出,甚至会置生死于度外,不屈不挠地斗争到底。邢昺《义疏》解释:“勇谓勇敢,当学以知义。若好勇而不好学,则是有勇而无义,则为贼乱。”
好勇但不按程序、名分做事,就会乱了规矩、法度,就是乱人、乱己、乱社会。“勇敢,当学以知义。”勇一定要在好学的基础上明理有义,透过好学知道勇的行相、方法、时机,然后“唯义之所在,勇往直前”。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什么是刚?就是刚强。《集注》说“勇者刚之发,刚者勇之体”,勇是刚发出来的,刚是勇的体。竹添光鸿曰:“勇与刚相似。勇属加人一边,一味要奋发;刚属自任一边,一味要担当。《左传》:‘使勇而无刚者,尝寇而速去。’奋进入敌,勇也;一足不退,刚也。狼瞫(shěn)好勇,若与其友杀先轸,则乱也。阳处父以刚称,其易中军,是狂也。”
邢昺《注疏》曰,“刚者质直寡欲。”“刚”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寡欲”,刚从寡欲而来,无欲则刚。孔子说过“枨也欲,焉得刚。”孟子也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欲望有很多种,财色名食睡,这是一般人的欲。儒家没说断欲,但强调寡欲。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一个真正的儒者,想保持刚正,就得下寡欲的功夫。纵欲者一定不刚。从这个角度来说刚就是用来对付自己的欲望的。
“刚”的第二个特点是质直,质直就容易不会转弯,任何人、任何境界都无法动转。张居正说“若以刚强为尚,不好学明理、则必会为刚所蔽,逞其轻世之志,放旷不羁……”这在别人看来就是狂妄自大、抵触别人。“狂”,孔安国批注是“狂妄,抵触人。”狂妄的人目空一切,自认为了不起,很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对立的心就是好刚。如果不好学,他的弊端就是狂妄了,什么事情都敢做,不懂得委婉,不懂得圆融。
所以“好刚”也要“好学”,透过学知道什么是刚,刚是对付自己欲望的,而不是对待他人的。透过学知道“刚”的善巧方便、时机,还必须要合乎礼和义。如果不学习这些内涵,就容易出现言语行为抵触他人。
【思考之八】孔子讲的六言六蔽,有什么现实指导意义?
孔子“六言六蔽”的教戒对我们来说是很现实意义的。喜好美德但不知道方法和道理,就会四处碰壁,像黑暗中行走、瞎子摸象一般,错误百出,弊端丛生。孔子晚年在“韦编三绝”地读《易》之后感叹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圣人也只说“可以无大过”,似乎还是有很多小过,这就是圣人谦虚好学,致力于改过的气象。《汉书匡衡传》说“后儒以明心见性为宗旨,但不靠好学来扩充和节制,则六蔽因之以起。自是之过,道所以不明不行焉尔。”现在人自以为是、自足不学,道就“不明不行”。当人们只是喜好,或者自以为拥有了“仁、知、信、勇、刚、直”这六种美德而缺乏“好学”,那就出问题了。
蕅益大师说:“若不好学,则仁知等,皆虚名耳。言者,但有虚名,非实义也。蔽,却是实病矣。”如果不好学,那么仁知信直勇刚这六种美德,只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六言”有虚名而没有实义,“六蔽”,则有真实毛病。有其言,无其实,就会障碍真实的德行。
《四书反身录》曰:“仁知信直勇刚六者,莫非懿德。惟不好学,诸病随生,好处反成不好。甚矣,人不可以不学也!好仁知信直勇刚而不济之以学,固易蔽,然天良未凿,犹有此好,今则求其能好而易蔽者亦不可得。”
这一章重点在讲劝学的道理。孔夫子告诉我们,六种美德都是好的,却有各自的弊端,要如何去解决这些弊端?就是一个“学”字。孔子认为做人要懂得权变,要懂得委婉,要懂得圆融,刚柔相济才能恰当地体现中庸之道。《论语》处处都在体现中庸。学习儒家文化,不是教条式的,它处处蕴含着智慧,蕴含着中庸之道,让我们懂得取舍。在生活当中,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无论是好是坏,我们都要从中庸的智慧去看到另外一面,而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及时发现弊端并修正。
人非生而知之,先天禀赋再好,如果不学习,聪明的天赋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