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打卡:死亡还是爱情?过去还是未来?《切尔诺贝利的祭祷》前言

2022-12-22  本文已影响0人  若可的读书笔记本
写在前面

这是我第2次阅读这本书,第1次因为受不了书中的悲伤故事放弃。所以如果你和我一样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建议不要读。

这本书记录了一个个灾难亲历者的讲述。这本书并不是客观的描述事实和分析结果。只是单纯的记录亲历者的感受和支离破碎的回忆。可能没有什么参考意义,如果不曾经历过,也很难会有共鸣。以下的笔记也很少会掺杂个人的感受,因为没有经历就没有发言权。

灾难不会因破坏的结束而终止,不会因死亡的降临而结束,更不会因为人们的回避而消失。它鲜活的活在亲历者的记忆里。

历史背景

1986年4月26日凌晨1:23:58,白俄罗斯边境附近的切尔诺贝利电站4号动机组反应堆发生爆炸,这成为了20世纪最大的技术劫难。白俄罗斯的619座村落中,有485座受到损害,其中70座永埋地下。每5个白俄罗斯人就有一个住在污染区,放射性污染导致该国离患癌症,儿童智障,神经紊乱,遗传突变的人数增加。核辐射制剂通过空气扩散到整个欧洲,日本,中国成为了全世界的灾难。

孤独的人类之声

她说人们不想倾听死亡,不想倾听恐怖。我在讲述爱情,讲述我是怎么爱的。

这段文字的讲述者是一个新婚的准妈妈,他和消防员丈夫手拉手出双入对,等待着孩子的降临。他讲述了丈夫到现场救火后,被送入医院的14天,是怎样一点点“燃烧”并“枯竭”。她忍受着被辐射的危险陪在丈夫身边,身边的家人,朋友,爱人一点点的走向死亡。他带着一身的病痛活着。

一个活生生的人如何在14天里衰弱死去,我不想多做描述。我只想说,如果他不守在丈夫的病床前,就不会受到如此大的辐射,或许就可以生下健康的孩子,或许就不用忍受后半生严重的后遗症。但是。。。

“你不许走近,不许拥抱,不许抚摸,不许亲吻,他已经不是爱人,而是高污染辐射体。”面对死亡,她选择了爱情。

切尔诺贝利:被忽略的历史与对我们世界图景的质疑

这一部分,作者叙述了他写书的原因。他说这本书并不是写切尔诺贝利,而是写切尔诺贝利的世界。作者与电场的工作人员,学者,医疗工作者,士兵移民见面和谈话,那些离开家园的人们在努力适应新的生活空间,切尔诺贝利对他们而言不是比喻,不是象征,而是他们曾经的家园。

他们经历了一场战争,一场看不到敌人的战争。事故损毁的绝不仅是土地和水,也损坏了他们的内心和生活。他们是活着的“黑匣子”,记录着未来的信息,为所有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