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成长(重启之路822)

2022-07-04  本文已影响0人  前行2024

打完疫苗,又倒回去把小黄猫抓回来了,它是比较乖,没怎么反抗就糊里糊涂被抓到了包里。后面才明白自己被抓了,开始在包里折腾,但已经回天乏力,只能任我们带回来家。称了体重,把家里略收拾一下,打扫了一下沙发下面,猫砂、猫粮、水放好,把小猫放出来就开始转来转去寻找安全的地方,最终在小阳台最角落的地方躲了起来。刚开始叫的比较多,后面只是看到我们叫一下,再后来看到我们也只是紧张的盯着我们看。慢慢等它熟悉吧,原来的tz是一周才从沙发下面钻出来的。早上看它已经在猫砂盆里拉了,会用猫砂,不错不错。

娃对猫还是有点兴趣的,虽然没有那种兴奋的感觉,还是在不忙的时候出来看了几眼。这几天妻学那些课程觉得好难。我倒是觉得没有必要对自己要求太高,学起来就好了,而且即使学也不是完全照搬,而是思考和感受,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做法。

今早看到丛非丛几段小视频。其中一个讲到为什么有人会容易放弃,真实原因其实是因为对自己要求过高,无法做到只能放弃了。如果降低要求,每次做一点就可以满足,就能不断做下去。从我个人经历来说,现阶段的跑步、弹琴、写字都是这样,每天做一点点,跑步即使隔几天跑也行,从而坚持了下来,时间长了,慢慢就看到了进步。所以非常认同。

还有一个视频讲到为什么人会有无意义感。原因是因为情感的隔离,情感隔离之后,外界对自己都没有了刺激,无论悲喜都没有了意义。为什么人会主动情感隔离呢?是因为人在自救,当一个人受到外界的刺激过大,以至于危及自己的精神生命,就会为了保证自己的精神生命而隔绝外界的刺激,进入自己的内心的小世界。如果人与外界有情感,就会有意义感,无论悲伤还是痛恨亦或欢喜,都是因为外界对自己有意义才会有这些感受。

道理都容易理解,又如何去做呢?即使父母是无私的爱着孩子,也只能给孩子自己拥有的东西,无法把自己没有的给孩子,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是如此。妻最近学的课程说要学会爱自己才能爱别人,是这样的。妻反思说岳父母就不会爱孩子,所以她也不知道如何爱孩子。不是不爱,是不会爱。父母用的是他们认为爱的方式来爱,但孩子没有体会到爱,在孩子来看就不是爱。

这是两方面的成长。一方面是孩子自身成长:对于我们的父母来说,我们现在成年了,可以体会到父母不是不爱我们,只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去爱我们,我们可以去学习如何去理解他们的爱。一方面是父母的成长: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我们是成年人,孩子还是未成年人,他们还不懂得去理解我们的爱,我们就要通过学习去学会如何用他们理解的爱去爱他们。是的,很难,因为我们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正确爱的方式,不仅仅要学会爱自己,还要学会理解父母,还要学习去爱孩子。我们这代人承上启下,经历的是西方几十年上百年的精神内核的变迁。但,难归难,我们一点点来学起来,总比不去学要好很多,时间久了总是会看到成果的。

所以,我们理解自己所处的困境,从理论上准备好我们要前行的路线,再从情感上接纳自己的不容易、父母和孩子的不容易,再慢慢互相鼓励着前行吧。

对于目前的状态,我们只是放手了,只是没有进一步伤害孩子,现在孩子是迷茫中。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去引导孩子,也可以说没有学会如何以孩子可以感受到的爱去爱孩子。如果孩子感受到了我们的爱,他的人格成长就建立了。鼓励孩子去一点点做出尝试,每次做事都放低要求,不断的提高他的成就感,或许是这样?

对于自己的情绪,也要学会理解,毕竟不是圣人,就算给孩子看到我们失败的样子也无妨吧。做事的时候发生意外和失败不是问题,关键是让孩子看到我们如何面对失败和意外。昨天被猫抓了,去医院打针就是这样,我们的心态不是以前那种了,不会觉得很倒霉气急败坏的,给孩子看到我们面对抓猫失败甚至打了六针还能云淡风轻,还能继续把想要做的事情做完,比如继续抓其他猫回来,就是给他的一个示范,同时也是我的成长。20220704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