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教育,谈体会,写经历语言翻译HP/ELITE/PERIODICAL专辑语言·翻译

南洋学记 | (4)英语她也不懂,中文她也不懂,我好伤心

2017-08-23  本文已影响289人  书先生和路夫人

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这是书先生在简书的第90篇原创文章。本文约2700字,请花6分钟来阅读。)

引子

上篇学记里我讲到新加坡英语(Singlish)中一些有趣的现象,今天就来谈谈新加坡中文的一些特色。其实,新加坡中文的很多特点网上有不少文章谈到。鉴于这个系列的目的不是求大求全的介绍,而是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来近距离观察新加坡的风土人情,所以我只会写到一些我在学习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有意思的新加坡中文。

所谓“有意思”,主要是就和中国中文使用习惯的差异而言。有些差异来自本地早期华人移民的祖籍方言影响,比如福建话、闽南语,也有英语、马来语影响的结果。

下面,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一些“别具一格”的新加坡中文吧!

这个我不懂呃

这句话曾经深深地伤害了我的自尊心。

几年前第一次到新加坡的时候,我向一位当地的华人问路。具体问到哪里的路,我不记得了,不过我记得我先是用英语问的:“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how I could go to XXX?”

回答是:“这个我不懂呃。”

不懂?是我的英文口语太差,还是她的英文听力不行?我好歹也是浸淫英语10多年的人,问个路都被人说听不懂,太伤自尊了。好吧,既然你听不懂英文,我用中文问吧:

“请问到XXX怎么走?”

回答是:“这个我真的不懂呃。”

不懂?

OK, 安替,you win 啦!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肯定一脸黑人问号。毕竟,当时我能流畅使用的也只有英语和汉语了,既然你都不懂,我还能怎么样?可是,我不懂的是,她为什么要用中文给我说她不懂?

可能是看出了我的疑惑,这位安替(aunt,新加坡华语里阿姨的意思),解释道;“我不懂怎么去XXX。”

哦,原来,“不懂”就是不知道的意思,我感觉我迷路的自尊心又回到了胸膛。

原谅我,这个我是真不懂呃。

吃的还是包的?

新加坡这边找个吃饭的地方很方便,因为到处都是food court(食阁),里面提供各种口味的饭菜——虽然大多不太符合我重庆人的胃口。

如果你经常去食阁吃饭,有一个句子一天能听好几遍。这也是一个曾经让我一脸懵逼的句子,它就是:

吃的吗?/吃的还是包的?

杂菜饭

第一次听到这个句子,是几年前第一次在食阁购买Mixed Rice(杂菜饭,相当于国内的套餐)时。打菜的小哥劈头盖脸就是三个字:“吃的吗?”

我当时就蒙了。这饭菜不是吃的,难道还有另外的操作方式?新加坡人就是高端。就在我内心激烈的斗争要不要尝试一下坡县人民高端的操作方式时,小哥看出了我的犹疑,扩充了一下自己的问题:“吃的还是包的?”

包的?包是怎样一种进食方式?

看出我还在迟疑,小哥被逼出了英语:“Having here or take away?”哦,明白了,吃的还是包的,原来就是在这里吃还是打包带走的意思。麻烦大哥说话说完整嘛,搞得我内心如此挣扎。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懂一种外语是很有必要的。

烧的还是冰的?

可能是因为我和当地人打交道主要是在吃饭的场合,我所接触的有意思的新加坡中文主要和点菜有关。点菜时,你会面临“吃的还是包的”选择,而点咖啡是,你会面临“烧的还是冰的”的选择。

新加坡著名的亚坤早餐。四片涂上咖椰酱的本地面包,两个半熟鸡蛋,一杯加蜂蜜的黑咖啡。强烈推荐一试。

这个我倒能猜出什么意思,烧的就是hot,冰的当然就是iced。不过新加坡人说中文和我们大重庆人有得一拼,那就是不卷舌。所以,烧的,听起来就像“骚”的。

骚咖啡,嗯,听起来就很有食欲!我建议新加坡出一个咖啡品牌,就叫这个名字,只提供hot coffee。另出一个“爱死咖啡”(iced coffee),只提供冰咖啡,肯定相映成趣。

微辣没有,小辣要吗?

如果重庆四川的兄弟姐妹想过过麻辣烫的嘴瘾儿,可以选择麻辣香锅。Jurong East Mall楼上那家的味道是不错的。

住处附近的麻辣香锅广告

我不得不承认,我是个假重庆人,因为我不怎么吃辣。所以,每次我去吃麻辣香锅的时候,都会特别说明要“小小辣”。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没有说“微辣”,而是小辣。

新加坡人不说微辣,他们说小辣。而且,新加坡华语里,可以用叠字来加深程度,比如小小辣就比小辣更不辣,大大力就比大力还大力。

这个罐头很难开,要大大力才可以。

除了形容词,新加坡华语在量词上也和普通话有些区别,比如这边西瓜不论“个”,论“粒”。不管多大的西瓜,都叫“一粒”,其它水果,像榴莲、苹果啊,都叫一粒。

可见,在新加坡华语里,“粒”是指形状而言,而在普通话里,“粒”强调的是大小。不过这种区别在英文中根本不存在,因为英文里可数名词前不需要加冠词,一个西瓜就是a watermelon,一个苹果,就是an apple。

这可能和中国人、英国人对世界的认知不同有关系。北外的陈国华教授解释说,这是因为对中国人来说,绝大多数的名词都是不可数的,因此必须加量词,而那些我们认为可数的,往往和家庭、人、时间有关,比如“两人”,“三家”,“四季”等。

这个观点我个人不是特别同意。第一,以英语的语法分类来分析汉语不一定可行。第二,即使按照英文的语法分析,在文言文中,似乎所有名词又都是可数的,比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而已”,里面出现的名词前都没有冠词。“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也是这样的例子。

中文里量词还有分类的作用,因为中文里的量词从某种程度上充当了一些形容词的功能。比如“一方砚台”,就把砚台的形状描述了出来。而使用相同量词的名词,大约会拥有相似的特征,比如“一条蛇”和“一条鱼”,都是长条形的,而“一头牛”和“一头猪”,长得都比较浑圆。

当然,非常汗颜的说,我对中文没有什么研究,以上只是直觉的认识,有错误之处,还请专业人士指正。

小结

对于不是研究语言学的人来说,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的差异只是有趣的谈资。但对研究语言学的人来说,语言使用上的差异是一个宝藏,因为它能反映很多认知上的差异(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还能揭示不少语言学习的要点(二语习得的角度)。

寻找差异中不变的东西,是语言教学的重点。语言教学应该首先教授所有语言共通的东西,过分强调差异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会南辕北辙。 可惜,现在很多做语言教学(尤其是英文教学)的恰好做着相反的事情,甚至以能对中英差异侃侃而谈而自鸣得意,实在是误人不浅。

我和路夫人开发的教程,之所以能够在10个小时内教会学生英语自学能力,从此以后不用再补课,正是因为我们总结了语言共通的东西,将语言学习简化为对共通规则的掌握,将母语转化为助力,而不是阻力。凡是在我们这里学习过英语的中学生,所有学科成绩都会提升。英语提升5、60分更是平常之事。

还是那句话,当前中国英语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教学方法,而是教学内容。内容错了,什么方法都没有用。内容对了,再谈方法。

比怎么教重要得多是教什么。

【作者简介】
书先生和路夫人,80后大学教师一对。
书先生语言老司机,玩转英语、德语、Python计算机编程;
路夫人旅游达人,足迹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过精彩人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