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乡党篇(2)|孔子在朝廷中与不同身份的人交谈时所表现出的
[原文]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cù)踖(jí)如也,与与如也。
[译文]
孔子上朝时,与下大夫说话,是从容不迫的样子;与上大夫说话,是态度和悦的样子。国君在场时,是小心谨慎、庄重严肃的样子。
[解读]
侃侃(kǎn):说话理直气壮、不卑不亢、温和快乐的样子。
訚訚(yín):正直,和颜悦色而又能直言诤(zhèng)辩。
与与:小心谨慎、威仪适中的样子。
孔子与下大夫交流时态度亲切和蔼,能够平等、愉快地交谈。
孔子对上大夫表现尊重,同时在交流中也能秉持正直的态度,不卑不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孔子在君主面前的恭敬和谨慎,既表现出对君主的尊崇,又不失自己的仪态和风度。
总体上反映了孔子注重礼仪、懂得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言行得体、恰到好处,这种行为方式也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强调了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他人、遵循礼仪规范,同时保持真诚和自然的态度。
[读后启示]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拥有不同的认知水平。
与层次不同、位置不同的人相处,讲再多的道理也是白费口舌,因为每个人都只能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上思考问题,还不如缄口不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经历和思维方式,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因此而有所不同。
与其浪费时间去争论无谓的问题,不如用心去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通过倾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想法和需求,从而建立起更加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把握分寸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必备的社交技能。
分寸感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教养,也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保障。恰当的分寸能让沟通更加顺畅,避免误解和冲突,使交往双方都感到舒适和尊重。
掌握分寸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表达自我,既让自己说得出口,也让别人听得进去,从而避免人生中80%的麻烦。
认真倾听对方的观点和感受,不打断对方,给予充分的表达空间。
尊重不同的观点和生活方式,不急于下结论或做出判断。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立场和需求。
其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每个人在思想和性格上都会存在缺点和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对人不能过于苛刻,学会适应,学会沟通。
跟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要胸怀宽广一些,气度大一些,这样即使再“难以相处”的人都可能成为朋友,都能和平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