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启示录:好量化应该被更好地感知

2014-05-08  本文已影响539人  生活的散文与诗

(一)

2013年末的时候,入手了一个Kindle阅读器,为了在通勤的路上在地铁上或者公交车上给自己充点电,读读书。

Kindle在个人阅读领域的革命性意义就不多谈了,网上有非常多的讨论。我想谈谈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产品设计细节:阅读进度。Kindle在屏幕的下方会显示:”全书还剩:6小时56分钟       14%“这样的阅读进度提示。

面对这个功能,我不禁产生了两个问题:为什么需要阅读进度提示?Kindle为什么把阅读进度提示设计成”全书还剩:6小时56分钟“而不是”已读144页,还剩328页“,或者”144页/472页“的形式?

(二)

问题一:为什么需要阅读进度提示?

一个简单的回答是:人性恐惧未知,对确定性有本能的追求。通过量化,通过数字,定位”我在哪里“,找到自己位置,清楚自己的状态,感知环境,才能消除恐惧,实现控制。这是人类上百万年进化史给我们注入的基因。阅读进度提示就是为了量化,定位阅读位置,实现阅读者对书的掌控感。

传统纸书,我们通过握在手里,感觉厚度,翻看页数,夹带书签、读完折角等各种方式,获得自己对读书进程的感知。因为我们能看到一本书的封面、摸到它的每一页纸张,因此会觉得非常踏实。而电子书没有纸书的触感,不能通过稀里哗啦的翻阅来感知书的厚度,不能通过折角、夹书签等实体动作来获取对进度的感知。于是阅读进度提示就出现了。通过数字,它帮助阅读者了解这本书有多厚,读到哪里了。

另一方面,读书很多时候是一项艰辛的活动,尤其对于大部头著作来说,通过数字的变化,能让用户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不断激励他/她阅读下去,直到最后收获啃完一本著作的成就感,是一种人性的关怀。

因此,阅读进度提示是一种量化的手段,通过数字来消除读者心中的不安,获得对阅读进度的掌控,同时不断地推进自己持续地读下去。

(三)

问题二:Kindle的阅读进度提示为什么设计成”全书剩余时间“而不是”全书还剩页数“?

这是一个非常有匠心的设计,用时间代替页数是为了:更好地被感知。

我们先来看看”页数“ -- 这个衡量书本长度的指标 -- 的变化。

在纸书时代,书籍出版后,字数确定了,字体确定了,字号大小确定了,同时书本的大小是规范的(最常见的就是16开),因此页数就确定了。而电子书时代,字体是可以选择的,字号是可以调整的,同时书本的大小是随着屏幕的不同而不同的。因此一本书的页数对每个人来说都可能是不同的。用页数来衡量一本书的长度已经失去的它传统的意义,因为每一页能承载的字数已经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必须采用”已读144页,还剩328页“或者”144页/472页“或者”30%“-- 能够直接表明或者间接计算出阅读进度--的提示。

而Kindle的”全书还剩时间“是一种能”更好地被感知“的量化阅读进度的方式。”更好地被感知“有下面几层意思:

1. 它提示我的是时间,而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要比页数强烈得多。时间就是生命。在这个有屏幕就能看到时间的时代,在一程赶一程高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在一个碎片化生存的状态里, 人对时间的感觉特别强烈。”一闭眼一睁眼一天过去了,一闭眼不睁眼一辈子过去了“,我们会常常问”时间都去哪儿了“。人生苦短,分秒必争。”6小时56分钟“是大约我半个月在通勤的公交车上的时间,或者是周六的白天,这非常清楚,比”已读144页,还剩328页“具体多了。我会意识到,如果我坚持在公交车上阅读,半个月后我就能读完它;如果我周末在家,一天就能读完它。我能看到读完本书的可能,因此我就非常可能地有去完成它。因为可能,所以完成。好多事情都是如此。

2. 每当翻一页的时候,全书剩余时间会更新,这一页是”6小时56分钟“,读完翻到下一页是”6小时54分钟“。这种时间流动的清晰感觉非常的妙,它是一个倒计时,人对倒计时有特殊的感觉。它让我看到我的进步,我会有成就感,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和收获。因此我非常想读下去,再读下去,直到尽头。

3. 在时间的变化中,我会有一种与时间赛跑的冲动,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翻到这一页是”6小时56分钟“,读完翻到下一页是”6小时54分钟“,我会想”快一点,再快一点,把这一页读完,让时间减少得多一些“。于是我会努力地去提升自己的阅读速度。看得到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影响的,那么我就会努力。

时间 vs 页数:完胜。

更好地被感知,更持续地阅读,更努力地提升。这些对读者的正能量,通过一个小小的”全书还剩时间“阅读进度提示就达到了。这是产品设计的魔力,也是为什么说”得产品经理者得天下“的一个例证。

(四)

我们再思考一下,看看这个产品特点背后的”背景因素“。会发现特别的有意思:

1. 传统纸书,发行之后,送达到读者手上,一切就结束了;电子书却可以通过像”全书还剩时间“阅读进度提示这样的小功能,去影响我们的阅读进程。这种变化看起来非常细微,实则是革命性的。这种转变意味着商业从纯销售式向着服务性的转变,因为商家和消费者之间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

2. 上面的变化,只因为:我们拥有了智能终端。相比智能手机,Kindle的智能不值一提;但是比起Kindle,纸书就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死物。Kindle告诉我的是”全书剩余时间“,实际上测量的是我的阅读速度,不断变化的”平均阅读速度“。而为了达到这一点,它需要能检测到读者的翻页动作、能记录翻页的时间、能智能地计算阅读速度。这种智能在移动手机普及的时代看上去是小儿科,但只要善加利用,却是变革性的力量。

3. 全书剩余时间精确到的是分钟,即”6小时54分钟“。分钟是移动互联网这个碎片化生存时代的基本时间单位。看看那些风靡一时的小游戏,填充着我们饭前的几分钟、在车上的几十分钟,在厕所的十几分钟。秒太快,小时已经慢了,一天就特别的长。分钟是打散了的时间碎片的单位,是每个App都想占据的粒度。

(五)

还能更好吗?

我YY了一下可能的几种提升:

1. Kindle的阅读进度提示变成”全书已读3小时20分,还剩6小时56分“,也就是加上我已经付出的时间,我感觉会更好。它有两个作用:

(1) 因为我能看到我的付出,既能看到历史,又能看到未来。这样的定位会更准确,我对自己的状况会有更清晰的认知。更多的量化,带来更多的控制。

(2) 当我意识到我为这本书付出了这么多的时间,我就对这本书产生了”连系“。这就是《小王子》中说的”驯养“:

小王子遇见狐狸。

狐狸对小王子说:“我不能陪你玩,我还没有被驯养……对我来说,你只不过是个小男孩,跟其他成千上万的小男孩没有两样;对你来说,我也许只不过是只狐狸,你不觉得需要我,我也不觉得需要你……驯养,就是建立某种连系……”

狐狸向小王子描述他想象的新的人生:“如果你驯养了我,我就会认得出你的脚步声跟别人的不一样。别人的脚步声会让我匆忙躲回地下,而你的脚步声,却会像音乐一样,把我从洞里唤出来……”

“……我不吃面包,所以麦子对我没什么用,麦田跟我之间也没什么好说的。这很叫人难过。可是你有金色的头发,一旦你驯养了我,将会是多么美妙,同样是金色的麦穗,就能让我想到你,我也会爱上吹过麦田的风声……”

后来,小王子驯养了狐狸。可是小王子最终还是离开了狐狸。

小王子说:“我还是离开了,你什么也没有得到吧……”

狐狸说:“不,我变得拥有麦田的颜色……”。

我会对自己说:我已经花了3小时20分,还剩6小时56分就要读完了,加油;读完后,我会骄傲地向世人宣布:我用10小时20分钟读完了《情商》,它是属于我的10小时20分钟!

这是一种非常棒的用户黏性,让用户意识到自己付出的时间。而某种意义上,付出的时间 = 情感。

(3) Kindle能联网,如果它在联网的时候提示我”阅读过本书的人共4392人,你的阅读速度打败了60%的阅读者“,那么我会对它更有感觉。把读者置于一个大的社区中,放到一种竞争环境中,加入社会化的因素,会对产品产生更大的黏性。

(4) 更大胆的一个想法:当Kindle知道了我的读书速度,当我下次去逛亚马逊书店的时候,我看到的不是这本书多少页,或者这本电子书多少MB,而是”您的阅读时间为:10小时20分“,你觉得我会不会更爱她?

(六)

了解产品的”背景因素“,做”更好地被感知“的量化,给产品带来魔力,给用户更好的生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