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想法北清文学社

许生命一段自由

2017-07-22  本文已影响55人  花开生涯

(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相信,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出现在你的生命中的。同时我也相信,有一些事情注定会遇到,如同两天前的晚上,我去参加诺诺组织的那场故事疗愈与自由书写的活动。

得知这场活动实在是非常偶然。诺诺把活动预告文章发在了朋友圈,而我是一个不怎么看朋友圈的人。但凑巧的是,那天我偶尔一翻朋友圈,看到了她转发的别人的一篇打动我的文章,然后就是她这场活动预告的文章。也不知为什么就动心了,于是就来了。

活动在中关村那边的一个律师事务所里面举行——因为是一位律师朋友提供的场地。走进去的时候大部分人已经到了,大家在放松地聊着天——并非周末,但我却有点度周末的感觉。

大家分吃了贴心豆豆带来的蛋糕以后,在优雅的钢琴曲当中,活动正式开始。

在开场语当中,诺诺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很多时候我们都被别人建构了自己,家人的期待、社会的期许……也因此,很多时候,我们有了情绪,我们会把它压下去,有可能有人说,你不应该这样,这样就不是一个好的XX……于是,我们可能把各种情绪埋在了心里,我们感觉我们的生活不好也不坏,与那些过得很好的人比起来我们好像有些差距,但与那些过得很差的人比起来我们好像也还不错;我们不悲也不喜,有了难过的事情我们不会呺啕大哭,有了高兴的事情我们也不会开怀大笑……

不好也不坏,不悲也不喜——诺诺的那段话在我心中引起了很大的共鸣,那一刻,我感觉那就是对自己生活的一段注解。

(二)

去年我曾看过一本名叫《无声告白》的小说。未读之前,已被书的封面上所写的那行字打动:“我们终此一生,都在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书中的那一家人,一对夫妇和三个孩子,带着各自在人生伊始的一些事件留下的烙印,背负着各种他人和自己的期待,在自己的生活中努力前行,似要突出某种重围。

母亲玛丽琳,她的妈妈一心想让她成为医生,并且嫁一个哈佛毕业生。她的确嫁了一个哈佛毕业生,她成为了华裔教授詹姆斯李的太太。然而她的生活从此只有丈夫、厨房和孩子,因为怀孕,她没有拿到毕业证书,也没有成为她想成为的医生。第二个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玛丽琳因为母亲去世带给她的刺激,决定重新去攻读学位,追逐自己的梦想。为了不让自己动摇,她选择了在那个夏天的上午家人不在的时候离家出走。然而,数天之后,她再次发现自己怀孕了,不得不回到了丈夫和孩子的身边。也因为这样的经历,在发现大女儿的聪颖之后,她把所有的希望放在了培养女儿这件事上。

大女儿莉迪亚,在那个夏天从幼儿园回来,发现母亲消失,父亲几乎崩溃,对于年幼的莉迪亚,这无异于一场灾难。然而这只是灾难的开始。母亲出走归来后,出于对再次失去父母的恐惧,莉迪亚把让父母高兴当成了生活的准则。她对母亲所有的学习安排说是,她按照父亲的期望假装成社交达人,她从此不再知道自己是谁。直到情窦初开,被喜欢的男孩的一番话刺激,凌晨两点的时候她离开家门,在附近的湖边思索寻找自己生活错误的源头——她找到了错误的源头,她也找到了坦诚面对母亲的勇气,她决定与所有的家人好好聊聊,然后开始做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没有了机会。玛丽琳也没有了机会。

那个月光清冷的夜晚,那个平静如水的夜晚,在表面如镜的湖边,16岁的莉迪亚松开小船的缆绳,随着小船飘荡出去,想清楚了自己的人生,却没能再回到岸边。在准备返回家中的时刻,她落入了水中,生命画上了句点。

(三)

那天晚上参加诺诺组织的那场故事疗愈与自由书写的活动,在随后的自由书写中,我写的第一段是关于乖乖女。

那是我自己的过往。在过去的半生中,我曾想过满足多少人的期待,我曾在多少的关系中小心翼翼,我曾在心中为自己竖立起多少的条条框框……

那也或许还是我自己部分的现在。带着多少过去的烙印,带着多少没有突破的自我限制,在成长的路上步步摸索,踌躇前行。

我身上也曾有莉迪亚的影子。幸运的是,我没有对子女干涉太多的父母,我有相对独立的成长经历,我平平安安跋涉至今,成为了我今天的样子——不再是那个没有长大的莉迪亚。

每个人的生命都独一无二。每个人成长为自己都来之不易。

在那场自由书写的活动中,我们在开场时就被告知,没有评判的眼光,没有别人的期待,只有接纳与聆听——于是有一些心底的话会自然地流了出来,有一些关于生命、关于生活的感悟自然显现了出来。那个夜晚,心中是完完全全的平静——我想,那是心灵的自由带来的安然。

没有评判,只有接纳与聆听——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时候,这其实是每一个生命希望被对待的态度,这也是每一个生命值得被对待的态度。

只是太多的时候,我们接受着别人的评判,我们也评判着别人。所以,我们变得不好也不坏,不悲也不喜。

我们都需要,寻找一种方式,也许是自由书写,也许是其它,陪伴一下自己的内心,许生命一段自由——尔后,更好地出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