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朗读》分享——抑郁症和我的故事20220512
今天,主持人王腾霄在节目里分享了这么一本书:《我战胜了抑郁症》,这本书是一个外国人写的,但里面的故事也让我想起来了20多年前,我所经历的一段情绪故事。
这件事一定程度也影响了我对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的理解,和我之后成为一名为心理工作者的职业选择。
人常说,父爱如山,用山来比喻父爱的厚重和孩子们安全感的象征,2000年的冬天,父亲离开了,而我在以后的半年多的时间里,体会到了从来不熟悉的感受,多年后我才明白,那就是——抑郁。
之所以说那种感受不熟悉,是因为我的生活状态,也就是生命的底色发生了变化——
我从来没有觉得生活象现在这样无意义过!
因为,我从没有想过会如此消极地面对生命:失眠,恐惧等带来的生活无意义感持续冲击着我~
持续的噩梦连连,恐惧到不敢睡,即使原先很感兴趣的事儿,也索然寡味。
有天,当“人活着有什么意思”看似这个哲学的问题从心底冒了出来,对一向感觉积极向上的我来说,一下惊住了:
这是不是厌世的节奏啊?
当然,以现在的知识和经验很容易知道是怎么了,当时就觉得自己心理出现问题了,专业说,是情绪持续走低。
有天,在大河报看到这么一个活动,他们联合河南省一知名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有个现场连线活动,有需要心理咨询的可以电话连线。
带着困扰和希望,拨通了热线电话,当主任了解了我的困扰以后,我被讲了道理:
类似于给我一个碗,让我沿村挨家去讨米,谁家没死过人,就往碗里放一粒米,集够十粒米的话,那意思是你可以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继续执着痛苦了~要是没有,就不要痛苦了。
记得当时内心飘出的疑问是~这是心理咨询吗?
他没有疗愈我,但他激励了我,在另一方面:让我在以后成为咨询师的道路上,深深明白了什么是来访者不要的
——那些咨询师自恋地认为是对的东西。
就在前一段,我去那个医院看医生时,又看见那个在他专业领域很有造诣的主任的名字,在20年前,专科医生不得不兼当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但专业的心理咨询,无论设置还是其它,都是不可替代的,在心里还是给了那个主任深深的敬意。
在求助失利后,我只有转向求了自己。
忘了在哪个书里,作者的一个观点是成为你心中的那个人,才有可能放下心中的执念。
这句话好像给了我方向和动力,是啊,父亲一生在教育领域兢兢业业,桃李满天下,成为学生们心里的“师”和“范”。
三十年的言传身教,我准备利用业余时间,扶正些“迷失”方向的孩子,或许会成为疗愈我的良药。
有付出,有互动,在互动中,双方受益着——他们看到了亲子间的尊重和分数,我看到了生命动力的回归。
荣格说,一个好的咨询师,是一个受伤的疗愈者。
曾奇峰也说,一个好的咨询师,应该是个差不多的病人,病太重不能干活,病太轻不能对来访者感同身受。
有了这次情绪事件的各种体验,当03年国家出台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培训和资格考试时,我报了名,从此,一个电气工程师正式跨界心理咨询师。
正如主持人讲这本书案例的主人公用的“找到支点,找到支撑”走出抑郁时,猛然间,我的这些经历重现……
是啊,找到支点,找到支撑,加上努力,走出抑郁只是时间问题,这点感悟才是支撑我写下这么多文字的动力。
你才是自己的疗愈着,咨询师也就是最多是镜子——
让你看见自己的动力和资源。
终究,还是你亲自到达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