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试图解释这个世界
最近分享的内容有点扎心,我也不想做一个自以为看破世界的人,只是想把更深一点的东西扒出来看看。
真相可能让人不舒服,但它是真实存在的,不会因为不喜欢就装作没这回事。
我喜欢的作者很多,有时候刚认识一个作者,会把他最近2年的内容都看一遍,试图在他使用过的素材里,勾画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里有一个理论基础,就是没有什么是绝对正确,所以不必对内容过于苛刻,选择自己想要的吸收就行。
做为一个成人应该有选择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不必因为别人的表达不认可就骂街。
抱着宽容的心态在接着聊,就可以接受另一个理论“专业偏见”,就是遇到问题大多数人,会用自己最擅长的知识去解读问题。
也就引出今天要聊的重点,人人都在试图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这个世界。
这个逻辑梳理清楚了,在去看别人输出的内容,起码可以做到不那么盲目的崇拜。用个人的理解解释世界这个基础条件影响,已经限制了他所表达的框架。
比如,有人说好方法比过10年的努力,然后就站在这个认知上去说方法的好处,有这个认知基础在去找自洽逻辑就简单了。
方法不对白费力气,好方法可以提高效率,可以让努力更有价值。
在这个逻辑里当然对,写的时候没人会故意戳破自己的逻辑漏洞,所以我们才觉得看这个写的有道理,在看一个完全是相反的内容也觉得有道理。
这个时候还在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如果你梳理清楚这个逻辑,就不用为此烦恼了。
而且还能顺便推演出新的,就好像做公众号。涨粉的人说你要先涨粉,教写作的人说你要练习写作,教运营的人说你要学运营,每个都对但也陷入了专业偏见。
理解这个有什么好处,回头看可以给自己增加一个全局视角。他们就像一个拼盘,每个只代表拼盘的一部分。
有了全局视角后,就不会经常陷入不同的理论解释里,因为你明白每个人只是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这个世界。
说的对逻辑自洽,但都是盲人摸象,把他们组在一起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
这个说一个心理学理论叫“认知地图”,一幅地图上面有很多条路,如果只知道一条,就会陷入这样的专业偏见里。
而那些只用一个理论去解释的人,就是芒格说的:“如果你身上唯一的工具是一把锤子,那么你会把所有问题都看成钉子”。
同样现在一个热点事件出现,每个号都用跟自己相关的领域知识去解释,就好像李子柒,罗永浩,每个名人出点新闻,各大号就开始表演。
职场的说,你赚不到不懂的钱,成长号说,你一定要赢,读书号说,读书带来的最大好处等等,人人都在试图解释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事。
这个很正常自己也比较擅长,而且过去用它解决过很多问题,慢慢就会产生专业依赖。当然这个不是问题,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情,在专业领域自然有自己的优势,有优势不用才傻。
明白这些有什么好处:
1,知道了就不要在盲目崇拜权威,虽然我们没有他们厉害,但不阻碍我们有一个健全的认知地图。
2,无论一个人说的多有道理,他都受个人认知的局限。
3,应尽量避免自己过于依赖某个方法,而忽略了更大的危险。
这里要接着分享,该如何避免在决策的时候陷入思维误区?
越是专业的人越容易陷入自己的专业领域,当然有时候我们把它叫做“触及旁通”,一个人再某个领域很厉害以后,这些知识会升华到另一个高度。
还没有到那个高度之前,我们先避免陷入专业偏见的固定思维里面。
我们总忍不住用过去的成功经验,去解决其他问题,或者根本不相关的问题,而我们还会慢慢觉得很正常。
如何避免被自己的偏见影响?
说简单点就是给自己增加更多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查理·芒格说的多元思维模型,他只所以这样讲目的就是为了从更多角度看同一问题,避免被专业单一思维方式影响。
比如,计算5+5+5=?
你除了用加法,也可以学乘法,多一个参照就会避免单一决策风险。
这个世界上的事没有简单之说,有也是个人的幻想。
只要是事都不简单,区别就是能不能看到背后的世界。
就像我们读书会分享执行系统,关于行动每个人都有很多话要说,也学过很多干货技巧,但真正能坚持行动的人依然是少数。
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处理了。
比如,行动我们都知道要有目标,但是当目标完不成的时候该怎么办,总不能说明都依靠个人自律吧。
如果人人能自律,还要那么多方法干嘛!
就算目标问题解决了,在行动中总会遇到更多新的问题,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去报班。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复杂系统,应对哪些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
要解决行动问题,不仅是解决目标,还有考虑如何达成?完成不了怎么办?出现意外怎么办?
尽可能多的考虑同一个问题,就是避免单一思维的最好方法。
养成多样化看问题的习惯和视角,让自己的认知地图更加开阔,从而避免在决策过程中的专业思维惯性。
更不用盲目崇拜某大佬,人人都有局限,人人都在自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