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有感
致拆拆
很抱歉,在收到你给我寄的书的第84天我才开始阅读。我花了几小时粗略的看了一遍,有很多地方直击灵魂。
书中提出个人意义没有价值,真正的意义存在于个人与他人的交互作用。对于生命的意义,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甚至对世界的真实性也是如此。在我看来,我是我的世界里的唯一主角,我死了,这个世界就消失了,换句话说,我死了我的世界就戛然而止了。所以对生命的意义,我很难做到去伟大到去追寻对社会价值的层面。在我目前看来,我能做好自己,就已经是对社会做贡献了。原谅我的自私,管好自己对目前的我算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很难去追寻生命意义的更高层次。
书中提到生命中的三大问题,其中我与他人的问题对目前的我更具挑战性,选择孤独,便是选择死亡。嗯。。怎么说呢,道理我都知道,但目前的我好像是很难建立起与他人的沟通以及合作,这对我的工作生活都造成很大的影响。一直想着可以忽略这个问题,可以凭一己之力站住脚,却被作者把这层遮羞布撕的粉碎。我想如果有机会,是要试着去建立正常的沟通能力。
书中提到作者认为自卑情结的来源是早期记忆和梦境。我试着回想一下自己的早期记忆,说实话很不好受,基本没什么好的事情。最早的记忆应该是跟我爸的一次对话,我问他我弟干嘛去了,他说他跟你妈一起出去玩。那个时候我也说不清楚听到这句话是什么感觉,现在回想起那个场景,我依旧有那个感觉,但时隔十几年,我依旧说不出来那种感觉是什么,反正不是一种好的感觉,有一种被抛弃,被区别对待的记恨感。书中提到兄弟姐妹之间的合作关系,我讨厌我弟的出现,甚至小时候一度认为他的出现使我可能游走于生死的边缘。在我的角度,他每次得到的宠爱,关注,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次致命地打击,甚至一度想杀了他,我也试过去做过这之类的事情,例如在他睡觉的时候掐他脖子,或者在我情绪崩溃的时候拿刀想刺向他,我很极端我知道。曾一度认为我跟他不会建立合作关系,但时隔多年,我们还是互相磨合了,但正如作者所说,童年对人影响很大,我至今无法以平常心态去面对比我小的弟弟妹妹,我讨厌他们,很讨厌很讨厌。
关于梦这个字,从小对我就很不友好,我几乎小时候每天都做噩梦,这种情况持续到我十三四岁。后来搬家后我就基本没有再做噩梦,一开始我以为是之前住的地方风水有问题才导致我一度每天都被噩梦纠缠。后来我发现更多的可能性是因为我想被重视,每次我做噩梦吓得大喊大叫的时候,我爸都会第一个冲过来抱住我。这是童年里为数不多在有我弟的衬托下我依旧能被哄的情况,到了搬家后,我跟我爸的房间离的很远,我依旧会做噩梦,但却很少大喊大叫。因为我知道,这样子做再也不会有人冲过来抱住我了。于是乎我选择闭嘴,自己安慰自己。
被宠坏和被冷落的孩子是作者认为最容易犯罪的类型之一,我记得高二的时候跟心理老师聊过这个话题,她也提出我很极端,极其容易犯罪。听到这句话我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我知道我极端,从小就知道。在我童年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就是非黑即白的,没有灰色地带。但这并不好,至少在心理医生眼里我是很需要关注的对象。造成这种情况除了家庭原因,还有社会原因。不知道是不是网络太发达了,那些血淋淋的案件被一次次裸露在我们的世界里,我开始对人性感觉到失望,很失望,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开始让我怀疑。我更相信的是,人本恶,全靠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才使我们大多数人不做伤天害理的事情。
作者提到超越自卑的方法大概分为三种,第一寻找真正的生命意义,换句话说,就是要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职业。说来惭愧,在五年前你要是问我有什么想做的职业,我可以大概说出来我的意向。但现在不行,我对前面的路很迷茫,搞不清自己的方向,像大海里一舟孤帆,找不到方向,更找不到歇脚的岛屿。第二和第三是学会合作和奉献,这两个对我来说也很有难度,我画地为牢四年左右,很少与他人合作做一件事情,都是独来独往,甚至无法正常与人相处,更别谈合作了。而奉献的话,如果连管好自己都做不到,很难提奉献这个词。
整篇我都没提到我的自卑,我想我是自卑的,但我不知道我哪里自卑,显然不是外在条件,更多的是心理方面,但具体是什么,我也搞不清楚。
书中提到的两性关系和性,我想在这就不多谈了,有时间我们可以讨论一下,毕竟我不知道你对这个的看法是什么,我怕太过冒犯。
关于为什么历尽84天,我才开始读这本书呢。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想读一本书来缓解一下心情,也不是说这84天里我的心情很好,只不过深受碎片阅读影响,我对书本很难提起耐心去一遍遍的读,就连心情不好我都是听书,而不是去看书。刚刚拿起书的时候,我才有一种我在看书的感觉,纸张的摩擦感让我心里慢慢安静下来。这也是电子书籍无法取缔的原因吧。
好啦,祝拆拆天天开心,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