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令之书评《青冢》|于无字青冢听惊雷
评曹郎《青冢》:此处无声听惊雷
我总为历史上的一些武将而感宿命不公,没死在敌人刀下,却大多死于一己之言。兔死狗烹太多太多,所以写个好一点的。但结局也并不是那么好。 ----《青冢》作者曹郎
超别人易,自己的难,正是这激励你写得更好。
琅琊令中的书中意气之青冢,残月进去看了,觉得作者对文字的情节框架,两个一文一武的人物,以及云徳皇帝刻画得相当到位,文臣姜老以死明志,用死翻转了战争的结局。
琅琊令之书评《青冢》|于无字青冢听惊雷武臣上将军哀某的功高盖主,皇帝表面上反对对哀将军采取措施,其实内心一直想除之而后快。而姜老句句直戳皇上心里,也震憾着哀将军。正当哀将军,哀将军手下偏将与姜老争得面红耳赤之时,云德皇帝以为胜券在握。主动出击戎狄成为必然,随后哀将军身陷戎狄战争成胶着状态,大军严重缺粮草,如果朝廷不支持,哀将军必败,如果支持哀兵胜,功盖震主还是存在,还是没有解决云德皇帝问题。
此时姜老骂哀将军故意拖延,浪费纳税人钱粮,陷入了戎狄圈套。以死明志,表面骂了那些武将拖累了国家,实则逼云德皇帝不得不出手援助。哀将军有了大后方支持,使了些示弱技巧,大军反噬,将戎狄全歼。
这样以战养战再没理由,国家再不需要哀将军这样大才,接到姜老遗信,哀将军回国时再也不敢趾高气扬,而是非常低调走到姜老的出殡队伍,帮姜老扶棂抬棺。
小说字数不多,一两笔就描绘出哀大将军是功高的,怎样一个高法?不止镇守戎狄,而且在老皇帝撒手人寰时,也没留片字遗嘱,难来接盘。哀将军以极少的人坐镇皇宫排除千难万险,在大军围宫时,扶上现在的云德皇帝上位。
翏翏数笔,描绘出迎接队伍的规模大气。不仅皇帝要到城门来接,而且将军的马儿那天也是半睥着眼,看着夹道相迎的众生们。
其实,谁都跳不开利字。
云徳皇,利用哀将军打下一片江山,而哀将军为了一个美女而大开杀戒,屠城二万余人。
哀将军,不止拥美入怀。此处虽没实写,但借姜老与皇帝对话,就可窥一二,这就是作者高明处。他不止要拥入怀,还要以战养战,让那一帮帮跟他出生入死的兄弟有饭吃,有官做。只把自己比喻成猎物而非狩猎者。光作猎物多了,自己不主动出击当当狩猪者是说不过去的,国家公器,哪能光一家独有呢,他可不是谁家私人财产,想赠送给谁都行。表面看来,哀将一直的防守没什么错误,不主动出击变成狩猎者,实则是不行的。光防守不出击用在现在来说,叫"懒政"。《人民的名义》反腐大剧中的区委书记孙连城就是此种,拿着纳税人的钱去看星星,而人民真有什么事,只做一些表面功夫,信访那个地方放了点糖水都在报纸上大宣特宣,而实质的惠民工程根本没有变。信访办窗口还是那个说不了一两话就得走人的低矮窗口。
而姜老呢?他是一个明白人,但他没有指挥军队的权利,平时只能是干着急的份。不过未雨稠缪也是有作用的,时常在皇帝耳边煽煽耳边风,还是有点作用的。功高震主,尾大不掉。这此字眼,无疑是甩进云德皇帝那面湖面的石头,表面只起了一圈涟漪,其内心是狂风巨浪般时海啸。说它们是鲁迅笔下的投枪,剌向敌人心中的匕首也不为过。
不过姜老死了,有点伤感。
云德皇再沒露面,他应该最高兴的,作者后面一字未提,大家可以想象到,他前面因姜老死了所讲的话,不得不发兵不给粮草的疯傻,言老匹夫又骗了他,掀翻案牍,与后面的人不见,也一言不发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才是作者的高明处,不写字化有剑为无剑,是文字的最高明境界。
不亏此《青冢》成了这期琅琊榜中书生意气第二名文章,曹郎作者,却实厉害,残月为你第一次下手点评了,讲得不到请多海涵,只因匆匆一瞅,或许没讲到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