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南华经解读53
重温经典||南华经解读53
庄子以“鼓琴”为例,对以上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说明。琴在演奏的过程中,其音调总是错落有致,所谓“有成有亏”,如果宫商角徵羽等所有的音调都同时出现,那就不成曲子。
欲“无成与亏”,那就唯有不“鼓琴”。然而,从音乐审美的角度看,不“鼓琴”往往会形成更高的审美效应,所谓“大音希声”、“此时无声胜有声”,昭氏(昭文)作为善鼓琴者,便深谙此道。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d17309255867b15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86f268e6a850aee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3ec381af3db6d05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7632c08dbce97809.jpg)
广而言之,有所为总是会同时带来一些欠缺,在“无为”的状态中,整个过程便没有什么成和亏之分。昭文之鼓琴是如此,师旷之击鼓、惠子(惠施)之论辩也不例外,“三子”怀技虽各异,但在把握“成”与“亏”的关系方面却彼此相通,故都能享誉晚年。
不过,在庄子看来,“三子”所好,固然不同于常人,但他们又试图通过“明之”而彰显其所好,如此彰显,则导向消极后果,后来的离坚白之类的论辩,便与这种趋向相关:尽管“三子”之一的惠施在名学上主张“合同异”,从而不同于“离坚白”,但以“明之”为形式的彰显,其特点仍在于分辨(分疏而明辨之),在此意义上,“明之”不仅与避免“亏”(道的片面化)存在张力,而且容易引发不同形式的辩说,包括坚白之辩。
由此,庄子认为所谓“成”,具有相对的意义,而迷惑人心的各种巧辩(滑疑之耀),则为圣人所鄙视,这里的“圣人”,可以视为前面提及的达到智慧之境的“达者”。最后,庄子再次提到“为是不用而寓诸庸”,这里的“庸”(“用”)同样与“通”相联系,“为是不用而寓诸庸”也就是由执着于“分”的“明之”,走向统一而无所“亏”(没有片面化)的道。
可以看到,庄子在本段的主要看法依然是破除各种区分与对待。对庄子而言,最原始的存在中甚至没有物与非物之分,后来各种形式的分化都是对这种真实形态的扭曲与破坏。
同样,不同的片面观点,都是在分化之后出现的现象,在没有是非之辩以前,真理表现为全体。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道”本来以整体、统一为其形态,有所“亏”便无法达到道的真理。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c3de9f9790092f0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