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韵飞扬


周末想起到“粤剧艺术博物馆”转转,倒不是因为有粤剧情结,对于地方传统剧目因为完全不懂所以也谈不上喜欢。然而在路上花一个多小时特地去参观也不是没有原由的。记得上小学时去少年宫参加活动,恰逢粤剧团去少年宫招人,差点被粤剧团招去,没去成面试是因为妈妈不同意,她说这么小去专业剧团学艺术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业余的玩玩还可以。后来学校篮球队、羽毛球队来招也回绝了,原因和上面是一样的。
唱歌作为业余爱好,我对自己的唱功的确不敢恭维,想起如果小时候去了粤剧团,现在歌唱水平该是另一番景象了。所以怀着童年未果的好奇和敬仰之心来到了博物馆。


粤剧形成于广州地区,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并传至东南亚、美洲、欧洲等华人华侨聚居之地,声腔以梆子、二黄为主,兼具民间说唱和小曲杂调。
明代成化年间,广州民间崇尚戏曲,演出的多为外来的戏班子。清初开始出现“土优”的本地戏班及演唱“广腔”,清中期这一艺术逐步形成,在声腔、表演、剧目等方面艺术渐趋成熟。另一种说法粤剧是最早源于南宋时期流入广东的“南戏”。
粤剧发展至今,剧目数量繁多,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本土特色尤为浓烈,早期是靠艺人口传身授,并无具体剧本,至清末才有完整的剧本。至今已经积累了过万个剧目,在地方戏曲中也是不多见的,其中有一些十分经典的曲目如“昭君出塞”、“平湖秋月”、“唐伯虎点秋香”、“柳毅传书”等。2009年粤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一名粤剧演员,需要有精湛的“唱、做、念、打”四功,在“唱、做、念、打”中,“无花木却见春色,无波涛可观山河”,其实是很难练就的功夫。


粤剧和其它剧种一样都要画脸谱“浓妆艳抹”地登场,与许多地方剧目的脸谱一样都借鉴了京剧脸谱,粤剧脸谱主要采用黑白色,相比于京剧脸谱,从图案到颜色都较为简朴,而用夸张的线条表示人物的整体气质。

服装在粤剧里于角色的体现也很重要。
这套“女吉服”是参观时令我一眼就喜欢的戏服,戏中饰演新娘的角色所穿。头顶流苏宝冠,上身为红色绣花女披风,搭配缀有吉祥纹样挂饰的丰毛云肩,下身是有铃铛的绣花长裙,称为“铛铛裙”。走起来会清风摇曳,铃佩叮铛。

十三妹装,传统剧《十三妹大闹能仁寺》中十三妹一角所穿的戏服,圆企领;对襟;束袖短上衣;下配灯笼裤,系长裙,束腰带,装束轻便灵活,便于表演武打时身段技巧的展现,是武旦的主要服装。

女蟒,为戏中皇后、贵妃、诰命夫人等在正式场合所穿,圆领和大襟大袖,水袖长及膝,无后摆,在袍前和后幅下半部绣有海水图案,上部绣有丹凤朝阳和牡丹等图案,加配云肩,下身配裙和飘带。

马超盔原是三国戏中马超所戴,后为其他少年英雄的角色专用。

大额子,由京剧传入,为戏中武将所戴。


舞台上这古典女子的心思如同水袖一般含蓄,那思思量量的心事如女子的纤纤玉手总被水袖层层叠叠遮掩了去,哪怕是顾影自怜抑或回眸一笑,也须将水袖若有若无的涵盖着。
粤剧仿若一位古典佳人,伴随着唐风宋韵高叹低吟,沿着南戏历史的轨迹一路莲步轻移走来。
带着那份敬仰的情感,闻见粤剧余音袅袅回荡于脑海,心绪与水袖一同飘飞,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