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最近总是在不自觉的选择女性作家的作品来读,也许有些人对于自我探索的关切远大于了解这个世界,比如我自己。我的人生虽然总是向着游走四方的路线上去走,但是最终也还是想通过外界反观自我。
世界对于青少年而言,本就是复杂的让人困扰的,如果还掺杂了宗教因素,那基本上注定了拥有一份纠结挣扎的青春。但是对于生于80年代的中国青少年而言,青春阶段并不比那些有信仰的家庭烦恼少,毕竟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我们的家长们刚开始接触一些改革开放带来的新东西,也在迷惑和打破旧有思想禁锢的过程中。所以回想起很多时候,大人教给我们的东西,时常是在变化的,同一个东西或者事情今天是好的,明天可能就会告诉你那很糟糕,然而实际上他们也并不知道答案。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实在和我以往的阅历相悖,作者珍妮特并不怕丢掉读者的注意力,总是讲着讲着就主动打断,而且这种方式甚至都不能算作是插叙,因为插进来的内容连主人公都变了,并且是以童话寓言的形式出现的,讲的内容又和小说的主线有着细若游丝的联系,至于是不是真的有联系,要看你自己怎么想。小说主要讲的是主人公关于宗教、生活还有爱情、以及性取向之类的自我探索,她的几段感情经历也许有些波折,但是作者无意赘述,总不屑于把它们写的跌宕起伏,总是给人展现几个画面就草草了事,这确实也像是主人公那些无疾而终的感情。另外一直给她吃橘子的养母,在我的眼里大概从来没有爱过她。并且对于自己和养女都不算真诚,亦或者她只是选择了浮于表面的生活。毫无疑问,整部书里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一只身为鸭子的辅佐官,告诉王子他裤子开缝了,因为无厘头且有趣。
同性的爱在书中被称为是不恰当的激情,那么恰当的又指什么呢?是从进化论角度来判断的么?人类的所言所行极具迷惑性,有的不恰当看起来理所当然,有的自然纯粹也被看做的不合理法。
万物倒塌又被重建,唯建造者欢愉。这句是从何说起呢?按照作者的行文逻辑,大概就是随便一说,而我觉得眼前的世界或社会背后都有强有力的手,这手靠着宗教习俗甚至是体制操控一切,然而万物倒塌它们其实也并不在意,操控和有重建的机会才是有趣的部分。
在书中,与作者同名的虚构人物应该是作者的分身吧,相信并不只是名字一样而已。作者的语言和主人公的形象都自然流露着一种帅性而为的劲儿。人的一生大抵就是用一副躯壳不断的往里面扔进区自己所选,最终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自己,成为哪种水果最后才知晓。
这书有点意思,也会找作者其它的书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