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欠为歌
没有追赶潮流的习惯,每次听歌的时候会去点开固定的歌单,或是搜索那些听过多少遍的歌。可是有些歌却再也不是记忆中的味道,也许是播放器的缘故?MP3变成智能手机,音效是变多了,可是那与听歌又有什么关系呢?或是歌手,或是歌词,或是听歌时的某种情绪,有些还在,有些已然不在了。
有些歌仿佛永远都是那个味道,比如《上海滩》《男儿当自强》《新白娘子传奇》等。也许是这些歌手的声音太有辨识度,也有可能是这些歌早已经与某些影视作品联结在一起,每当歌声响起,脑海中就会浮现那些人物,情节,情感。而有些歌,虽是经典,却总被人翻唱,出名的只一个,然而在我这种伪歌迷听来,只要不做改编,就差不多,尤其是粤语歌。比如张国荣,陈百强,谭咏麟这三个人每个人去唱另外俩人的歌,只要稍微模仿一下,真的是听不出区别,像《沉默是金》《偏偏喜欢你》《爱在深秋》,就感觉是一种声音。然而像邓丽君之靡靡之音,梅艳芳之苍凉沙哑,王菲之空灵飘逸这些难以模仿的歌手就很容易被人记住。
记住的有时不过是种执念,是幻乐一场,就像一些比较小众的歌手,特定时期的音乐。水木年华我最喜欢的是《借我一生》,与王筝合唱的,第一次听是在十年前,拿着哥哥高中时期MP3,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再也不必买碟听VCD了,兴奋得我不知多少次听着歌就睡着了。当时听的是一种缠绵,却很温暖,如今一听只是无奈,再加悲凉,相似的还有王菲的《约定》,席琳迪翁的《我心永恒》。听这些歌真的让人心碎,再也不是那个味道了,当年可以深入其中留下泪水,如今却有了一道隔膜,欲哭无泪,叹息不已。
幸好还有英文歌和纯音乐这种存在。听英文歌的时候大部分时候不知道在唱些什么,更多吸引人的是旋律,这与纯音乐有共通之处。英文歌就是可能不记得名字,但只要旋律响起,就不会播放下一首。也有些经典是常备如《昨日重现》《月亮河》,还有一些非英文的外文歌曲如《Oyeme》(西班牙语)《one more time,one more chance》(日语)《time to say goodbye》(英语&意大利语)等等,也有一些中国民间音乐也有一批追随者,比如彝族,维族,藏族,哈萨克族歌曲,陕北的信天游,江南及云贵川地区的山歌。纯音乐就更不用说,有些名字也难记,肖邦,莫扎特,贝多芬,施特劳斯,德彪西,舒曼,柴可夫斯基等都有一大堆粉丝,当然也有一些中国乐器,《二潭映月》之于二胡,《彩云追月》之于葫芦丝,《欸乃》之于古琴等。
怎么讲,以前听歌纯粹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是人生的一部分。如今却更多的给予其功用色彩,反而失去了乐趣,成为所谓生活的调剂。更别说如今层出不穷的网络歌手,不是偏见,绝大多数,那些词写的是啥玩意儿呀,配上MV,更是刺激。无病呻吟的抒唱情感究竟有何意义?不必追求所谓的教育意义,为词者千篇一律,抒情者虚情假意,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