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在路上旅行广东省

广州沙湾古镇行记 | 慢悠悠的一天,就走过了八百年

2018-10-09  本文已影响61人  Derek_Kun
生蚝壳墙

(一)

“始祖”沙湾何公元前203年(汉高祖四年),赵佗据有岭南地区建国,定都番禺。番禺的大片地方仍是汪洋海滩。迄至东吴,广州刺使步骘至番禺县城旧址,登高远望,还不禁发出这样的慨叹:“睹巨海之浩茫,观原薮之殷阜。”看看“沙湾”的名字,也就不难推断它的由来。

史籍记载,最远可以追溯到五代,沙湾开始有了人的踪迹。到了宋代,这里已形成村落。这个村落以北完全是陆地,以南尚是浅海。条件的艰苦,可以想象。可是就有人慧眼独具,相中了这个还贫瘠荒凉着的小沙湾,他就是沙湾何氏祖先——何德明。

沙湾古镇西门

(二)

根据何氏族谱记载,沙湾何氏本姓为姬,是周武王支子虞裔的后代。后易姓为韩,是韩国贵族。秦并六国时,为避秦兵的追杀,改姓何。

汉武帝平越,何氏从中原南迁至安徽,后辗转至湖南桂阳,后南下至粤北浈阳,宋代迁至广州。

宋宝庆二年(1226),邑人李峁英,高中第一甲第三名进士,成为广东历史上第一名探花。李为官清廉,建树很多,曾三次弹劾奸相史嵩之,宋帝称他为“南人无党”。李官至吏部侍郎,加中大夫,封为番禺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晚年归隐广州。

沙湾古墙

何氏族人何德明,博学多才,时为李峁英的西宾(家庭教师)。一个偶然的机会,何德明来到人迹罕至的沙湾,他观察到珠江每年都会从上游携带大量泥沙在这里沉积,使沙滩年年增大,逐渐形成平原,土地极为肥沃。何德明心想,如果在这里筑堤围田,繁衍生息,定会富甲一方。借助李峁英的显赫之力,何德明向相平司(清廷财政机构)申请,购买在番禺沙湾一带的土地、水面和山冈。

据说,何德明当年购买的地域,西起九牛石,东至蕉门?,南达大海边,北抵沙鼻口,约有三百多顷,称为“鱼游鹤立三百顷”。在这之前,何氏宗族已经有人生活在沙湾,但是如此大面积的置地,在何德明之前还从未有过。何德明在沙湾开基创业,子孙繁衍生息,逐渐成为财雄势大的名门望族。

炽昌堂

(三)

何氏族人向官方不断廉价购置沙坦,经人工开发而成良田。在他们已经拥有土地的周边,随着泥沙的淤积而变成大片沙滩,“鱼游、鹤立、橹迫”,按照这样的演变过程,何氏宗族名下的良田,逐步蔓延。有了人力、财力的雄厚基础,何氏宗族开始发起向外扩张的步伐。他们报承沙坦和荒山野岭,并辛勤耕耘使其变成大片沃土。

到了明中叶以后,何氏族田已经远远地超过乡中其余各族,一跃成为当时番禺四大望族之一(其余还包括石楼陈族、员岗崔族、南村邬族)。

留耕堂

民国9年,沙湾何氏宗祠留耕堂拥有族田56575亩,为全县之冠,是珠三角大名鼎鼎的巨族。如果再加上各坊的田产、庙产、乡公所田产以及大大小小地主的田产,和王、李、黎族田产,沙湾一乡的田产数目超过十万亩。据说在发展的鼎盛时期,何氏宗族拥有的土地一直绵延至从化境内。

此外还有卖鸡圩、瓜菜圩以及大巷涌入口处两岸的米机、店铺……至于猪肉店、粮店、海味店、杂货店、洋货店更是数不胜数。银号、金铺、当楼也有不少。以小吃闻名远近的沙湾,各种粥粉店、牛奶甜品店和大大小小的餐馆更是数不胜数。

这里的夜市特别旺,通常要开店到凌晨两三时左右才打烊。沙湾灯笼——何苦(府),由于何氏在沙湾有大量的房产,成为沙湾最有钱的财主,而以前日落后,大户人家都在门前挂灯笼的,灯笼上会标明何府以示区别。由于何家在沙湾财雄势大,且房产极多,所以每当傍晚,沙湾大部分地方都挂何府的灯笼。在广州话中,府和苦是同音的,于是人们就据此引申出沙湾灯笼——何苦(府)。

(四)

建国前,沙湾乡共有人口约两万。当时每户平均人口是6.6人左右。因为当时沙湾有不少大户蓄养婢女、雇用女佣,有些还有男工,叫做“后生”。沙湾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号称有三街六市。

三街是亚中坊的车碧街、市东坊的新街、三槐里王族的缘善大街。三条街的屋宇都是当地甲等住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富人区”了。六市是村中心的大市、安宁市、村东的第一里市、村南亭涌里和一文渡间的云桥市、村西萝山里的萝山市以及更西的三槐里市。

玉虚宫

(五)

牌坊正面明间额刻“诗书世泽”,上款刻“康熙丙申蒲月吉旦重修”,下款刻“翰林国史检讨古冈陈献章书”。

此坊始建于明代,崇祯十年曾因听信堪舆风水之说而被拆毁.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6)重建时复制重刻陈献章题字,以至于不少资料上将明代粤中名儒白沙先生陈献章误说成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陈献章工书法,自创茅笔字(即用茅草作笔写字),号称“茅龙”,其字体苍劲有力,别具风格。

留耕堂门神

何氏家族第十一代何宗濂和何宗浩都是他的入室弟子,故留耕堂原保存有不少白沙先生的各种书法。据说原牌坊门的两旁,曾悬有陈献章手书木刻对联一副:“荫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成为留耕堂起名的原义。

留耕堂牌坊明间背面石额刻 “三凤流芳”。北宋政和年间,何氏得姓后的第五十代何棠、何栗、何榘兄弟三人同中进士,时称“何家三凤”,故题为“三凤流芳”。

清代消防车

第二进除了仪门外,还包括门后的丹墀(天井)、月台和东两边的庑廊。天井由红砖铺成。月台(又称钓鱼台)在天井的正北面,高出天井1米,原是族人在喜庆日子看戏的舞台。台基束腰由一列15块大理石构成,刻有“老龙教子”、“双凤牡丹”、“双狮戏珠”、“犀牛望月”、“苍松文理”及松、梅、竹、菊、牡丹等图案,是元、明年间的旧石雕。东西庑廊各有4条石柱、8条木柱,共24条柱,原是祭祀时供客人休息的地方。

第三进拜庭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东西两墙砖雕精美,墙基各有五幅大小不等的红砂石雕刻,风化比较严重。

铁牛

第四进享堂(象贤堂)面阔五间米,进深三间。屋顶与第三进拜庭勾连搭。这里是留耕堂的心脏部位,也就显得最为豪华。内部横向4列、纵向7列共28根巨柱支承梁架。其中前后檐有4根石檐柱,其他为两人才能合抱的坤甸木柱。梁、枋、驼峰斗拱均有玲珑剔透的三纹鸟兽、花果虫鱼等复杂木雕。

留耕堂门神

象贤堂明间前后横梁高悬“大宗伯”、“象贤堂”两面木横匾,后屏门前居中立一木屏,上刻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题写的《忝为沙湾司本善乡何族已丑联寿之典序》,三者皆为现代新制。 

象贤堂后为第五进后寝,名“留耕堂”。此处除前廊四根红砂石覆莲柱础柱础可以确定为明代遗物外,其余部分新修的痕迹太过明显,看看时间已经所剩无余,也就懒得入内参观。

沙湾古巷

(六)

炽昌堂--水浒故事瓷盘馆”位于车陂街8号炽昌堂内,完整展示了一套国家级礼品瓷器——“水浒故事瓷盘”。1951年,以景德镇建国瓷业公司为主体,邀集醴陵、唐山、潮州等地瓷业精英参与设计制造的水浒故事瓷盘,仅烧制了三套。

当时,其中一套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主席赠送给苏维埃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并被珍藏于“苏联国家博物馆”;一套经多年保存后仍被人分别索要,分散收藏于各地;余下一套则于1983年被一位企业家以巨资买下收藏,今日得以让游客见识其真面目。

地漏井

(七)

古镇街核心区居住人口大约1万多人,原住民占了60%左右,这也是沙湾古镇人文环境的一大特色。

粤剧音乐也发源于此,闹市熙熙攘攘,分分秒秒却显得慢悠悠的,听着这些声响,踏过脚下的青石板,触摸百年的青砖城墙,还有很多都来不及一一探访和讲述,只是随处走走坐坐,一天就走过了八百年。

古老的鸡蛋花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