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好像什么都知道,但现实中却一事无成?
25岁之前,我幻想最多的无非就是一件事:花最少的精力,获得最大的回报。
2003年,初中升高中。我不费吹灰之力,考上一所普通高中。因为全班那么多人就考上5个,我沾沾自喜;
2006年,高中升大学。我高二曾被劝退,只努力了高三一年,考上了一所省内二本。因为全班那么多人就考上2个,我洋洋得意。
2010年,我自己捯饬淘宝网开店,那时候我的同学们还只知道淘宝网可以买东西而已。现在2016年,我唯一得到的也就是:芝麻信用分比别人高一点而已。
那时候,我花50%的精力做了一件事,然后却得到了80%的回报,我引以为傲。我以为我是天赋异禀,500年才遇一回的奇才。我就在内心嘲笑那些花120%的精力做一件事,却只得到80%的回报的人。
久而久之,我发现那些每做一件事都花120%的精力的人,都变成了各个领域的牛人,有拿得出手的学术成果,有令人羡慕的薪水,有大家公认的能力。
而我,却一事无成。
这个现象就好比一群人去挖金子。有的人挖的深,有的人挖的浅;有的人挖到了一个金矿,而有的人每挖到一些碎金子就高兴的屁颠屁颠的换地方挖啦!时间一长,挖到金矿的坑深不见底。乱换地方的地上全是坑。
世人眼里看见的往往是捧着碎金子的人出来炫耀,从来看不见挖到金矿的人到处招摇!
里子和面子,很多时候只能顾一头。
中学时,作文获奖了,其实是抄的,大家都夸你:哇,你好有才,以后可以当作家!
大学时,设计获奖了,其实是模仿的,大家都夸你:哇塞,你太有才了,以后毕业了做设计师!
我们生活中充斥着小赞赏,小崇拜,我们自己有时候也会真的觉得自己了不起。逢人就会讲两句,证明各个领域我还是都挺懂得。
当这个习惯成自然,你就会变得好为人师。你希望通过对别人的谆谆教诲来刷存在感。时间一长,你就会成为别人嘴里什么都懂却一事无成的人。
我们花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六十年学会闭嘴。
马车越空,噪音越大。
生命的广度和深度同样重要。但是,广度比深度更容易做到。
最后放一个小故事作为结尾:
法国作家莫泊桑,很小便表现出了出众的聪明才智。
一天,莫泊桑跟舅父去拜访他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
舅父想推荐福楼拜做莫泊桑的文学导师。
可是,莫泊桑却骄傲地问福楼拜究竟会些什么?
福楼拜反问莫泊桑会些什么?
莫泊桑得意地说:“我什么都会,只要你知道的,我就会。”
福楼拜不慌不忙地说:“那好,你就先跟我说说你每天的学习情况吧。”
莫泊桑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一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三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鹅,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
说完后,莫泊桑得意地反问道:“福楼拜先生,您每天的工作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福楼拜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
莫泊桑不解地问:“难道您就不会别的了吗?”
福楼拜没有回答,而是接着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的?”
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
于是他便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
福楼拜说:“写作。”
原来特长便是专心地做一件事情。
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希望大家都不要成为没有深度的泛泛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