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柴”是怎么被培养出来的,14岁的男孩不会切西瓜
“我来了”,儿子喜滋滋地走进厨房,问我需要帮什么忙?我还没有说话,家人先说了:“去学习吧,现在学习比啥都重要。”我无语,只好继续准备包饺子的其它事情。
昨天儿子要吃西瓜,我正在做其它事,就让他自己去切。结果儿子说不吃了,因为他说自己不会切西瓜。我知道儿子不会切,但我也不想帮他切,他已经14岁,个子比我还高了。
切西瓜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他完全可以自己试着切一下。但没过多大一会,家人就去帮儿子切好了西瓜。不光是西瓜,其它的需要处理下才能吃的水果,儿子都不会。比如给苹果削皮,给火龙果切块,等等。这其中芒果是个例外,儿子喜欢吃芒果,他自己在抖音上看了一种切芒果的方式,然后自己很开心地去做了尝试,从此之后,他吃芒果就是自己动手了。而其它水果,没人帮他削皮处理,他就不吃了。
个人比我还高,讲道理比我讲得还明白的儿子,不仅不会切水果,生活的其它技能也是很弱。他不会自己洗衣服,不会自己做饭,不会自己制定学习生活的计划。我知道,这些是他以后生活的基本技能。但是他现在很多生活的小技巧和技能都是不会的。他的动手能力也是很差的。而爸爸也常常会说他太懒。
孩子是真的懒吗?是真的不愿意自己动手做事吗?
三四岁的孩子对活好的面团感兴趣,一看到我们包饺子,儿子就凑过来要玩面团。我会揪一块给孩子玩,让他模仿爸爸擀面皮的样子,而这时候,都会遭到爸爸的反对,说这么小的孩子,玩什么面团,一边看电视去。
七八岁的孩子开始喜欢动手敲敲打打,更喜欢帮大人做一些事。看我们干活,总会凑上来要帮忙。但每每这时候,都会遭到爸爸的拒绝。于是,儿子想包饺子的兴趣,想洗碗擦地的心情,想洗衣服做饭的机会,都被完美错过。甚至儿子的拼装玩具,爸爸因为担心他拼不好,也会直接上手帮孩子拼完。而孩子就负责在一边给爸爸加油鼓劲。
于是,儿子就心安理得地不会做很多事情。久而久之,他也就不想再跟我们掺和做一些事。当我再邀请他做事的时候,他就会说:“我不会。”
就在刚刚,我叫他一起包饺子,他的回答就是上面的答案。曾几何时,儿子对包饺子是那么感兴趣,总想要多弄出一些花样来。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在曾经的那个当下,他是有很大的投入热情的。
现在的孩子,相比我小时候,是幸福了很多,因为很多事情不需要自己做。但这种幸福是否就是真正的对孩子负责任呢?前几天吸引我的视频小男孩多肉,他被爸爸妈妈送到乡下。乡下的太姥爷一家对这个孩子实行了完全的放养。
多肉看着姥姥做饭,就也围个小围裙往灶台里填柴。多肉跟着太姥爷下地挖野菜。太姥爷背着大锄头,他那么小,就背个小锄头。慢慢地,很多事情多肉无意间就学会了。等他回到城市,就变得很勤快,会自己洗衣服。那才是两岁多的小孩哦!
儿子也有很勤快的时候,也有特别想做家务的时候。但那些时候,有些人总是以各种理由反对,最终孩子就不再对那些事情感兴趣。
今年夏天我种菜,特意让儿子过来帮忙,让他自己弄土,放菜籽,体验整个过程。但爸爸一过来,就说他做不好,然后开始上手帮他弄,结果儿子马上就不想再弄了。我怎么劝也无用。
今年六一儿童节,儿子自己挑了一份乐高拼装的玩具,说要体验下自己动手拼装的快乐。他一个人兴致勃勃地搞了好几个小时。但是,后来爸爸掺和进来,说帮他一起弄。最后,这个拼装玩具的后面三分之一就全部由爸爸搞定。拼装好的玩具的确很漂亮,那么多细小的块最终拼出来一个可以打字的26个键打字机。但,儿子对拼好的成品根本没看几眼。
爸爸是爱孩子的,这毋庸置疑。爸爸也希望孩子能优秀,这想法也很强烈。但更多时候,爱变成了一些没有原则的“溺爱。”更剥夺了孩子很多亲自动手实践的快乐机会。
后记:
一个孩子教育模式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家庭的教育模式,但一个家庭的教育模式也会取决于某个强势的人的决定。夫妻双方,强势的一方总是会决定更多事情的做法和结果。
真正好的亲子教育,一定是夫妻双方共同努力,这点是大家都认同的。但更多的家庭其实是做不到的。因为总有一个人会凌驾于另一个人的决定之上。不管是男强女弱,还是女强男弱,跟这个人的工作、学历背景、家庭成长环境以及收入都有很直接的关系。当然跟爱情也有关系,如果夫妻双方是相爱的,相敬如宾,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通常也会商量着来;两个人会共同努力教育出一个更有爱、更优秀的孩子。
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如果在家庭生活中,没有更多的话语权,通常跟经济收入也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想要让自己的孩子更优秀,做母亲的也要更努力,变得更优秀才行。
今天周末,因为孩子的一个行为,就引发了这许多的感慨。记录下来,给更多的人做思考。对于孩子的教育,对于夫妻的相处模式,对于个人的自律成长动力,不管是哪个点。只要对其他人有触动和启发,这些记录就都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