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编程

浮躁的时候看看这个,我再安心学习,半小时为一个单位。内省。

2018-05-28  本文已影响0人  花园姐姐

我们是如何丧失第一时间思考力的?

《纽约时报》刊载过一篇文章,上面讲了一个例子。

以前,人们去美术馆看展览时,看到毕加索或者梵高的油画,第一时间会感到震撼与惊讶,随即而来的,是一种真正的美的享受,然后,观者会沉浸其中,开始接触梵高和毕加索的美学世界。

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将这种体验称之为“心流”。“所有的感触都美好到极点。”那么现在的人如果去美术馆看展览,会干什么呢?

他们会产生“虚荣”的情绪,为了迎合自己的虚荣,他们第一时间不会被震撼和惊讶,更多人会拿出手机拍照,并且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如何拍好照片,如何寻找构图和滤镜,然后发朋友圈,告诉大家:“我来美术馆看梵高和毕加索的油画了。”

期待获得朋友的点赞。

于是,他们就丧失了“第一时间思考力”,“心流”随即被阻断,永远也无法进入那种深度美妙的体验。

当然,也无法进入更深一层次的思考。我们丧失“第一时间思考力”,就是从第一时间产生情绪反应开始的。

当我们面临一件事情时,我们第一时间不会思考事件本身,而是感触自己的情绪,或愤怒,或同情,或虚荣(例如发朋友圈点赞)等等,让情绪主导我们的思考和行为。

我们压根没有机会产生心流,而一旦情绪失去了,我们也就失去了对这件事情的兴趣。

“第一时间思考力”被废置,甚至于消散。

我们就会变成这样:面对越来越多的事情,都只注重表层体验,注重对情绪的应激反应,而非对事件的深入思考。

体验式学习

例如学习,拿一摞书去图书馆,带上手机带上耳机,听着歌看着书,想想,多美好的画面。

我看见现在很多去图书馆的人,都在追求这种体验。在图书馆坐了一下午,结果书没翻几页,全刷手机了,但翻他的朋友圈,你一定会看到关于学习的说说,而且定位是在图书馆。

现在知识付费兴起,李笑来说:“所谓的知识付费,人们购买的并非是知识本身,而是购买获得了知识的那种学习体验——即使一节课都没听。”

是的,只是一种体验,体验参与学习所带来的兴奋和自我安慰,觉得自己还过得挺充实呢!

不仅是知识付费,我很多朋友,每个月都要买很多书,封面还没拆,但依然买。

因为想追求一种“嗯,我买书了哎”的学习体验感。越来越少人能真正体会到那种深度学习的快感了,绝大部分人只能有一种“嗯,我学习了”的表层体验,但这对他们来说,已经够了。

体验式健身

健身亦然,你办了这么久的健身卡,未必真的去健身了,你只是想得到“嗯,我去健身了”的体验感。

我有一个朋友,每一年的健身卡都没有落下,一周也会去几次,但结果令人匪夷所思,没瘦,没壮,体型也没变化。

明明去得挺勤的,为什么没点效果呢?后来我才知道,他在健身房一呆2小时,有一个半小时是在拍照和刷抖音。

他很诚实地告诉我:“我就是想告诉我自己:‘嗯,今天我去健身了。”是的,他只是想要这种感觉。

至于有没有健身,那是另外一回事。

越来越少人能体验到健身本身带来的快感了,更大部分人只是在意去过,去过,就意味着自己已经健身了。

体验式旅行

旅行作家咯味说过一句话:“越来越多人喜欢出去玩,但真正懂得旅行的人越来越少。”

他讲过一个在丽江亲身经历的故事:有一对情侣,去丽江旅行,只花了一天就把丽江古城和束河古城匆匆逛完了,但两个人都已经不想动了,什么玉龙雪山,什么泸沽湖,统统没有兴趣了,于是剩下6天,都躺在宾馆里休息。

但每天依然发朋友圈,发他们第一天拍的各种美照,显示自己玩得很开心。他们从未在路上沉醉,被旅行途中的所遇所感动,却营造了一种这样的错觉,他们需要这样的“旅行”体验,因为想展示给别人,也给自己一种畅意生活的感觉。

其实,还是虚荣在作怪。

回到李利娟爱心村事件,当被曝爱心村被查封的时候,你是否勃然大怒,觉得当局做得过分,于是你去谩骂,其实你追求的,并不是事件真相,而是自己站在正义一方的快感,一种虚无的正义感。

缺乏第一时间思考力,会让人们只停留在表层的体验,例如,对知识的表层体验,对健身的表层体验,对旅行的表层体验。

我们只关系自己做过了这件事,至于事件本身,不在注意力之内。这会让我们很难产生心流,脱离事件本身。

那种真正深度思考和体验带来的幸福与美妙,如今已经越来越少人体验到了。

米哈里说得好:“每个人都活得越来越表层了,每个人都活得越来越虚伪了。”

伪精致、伪旅行、伪学习、伪善——这一系列词语,都换个说法:体验式精致,体验式旅行,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善良。

当然,归根结底,这是为了抑制情绪,抑制它控制你的大脑。最重要的,想要重塑“第一时间思考力”,需要你控制自己的情绪。

一旦你暴怒,你就要应对这种暴怒,失去了获得真相的兴趣;一旦你虚荣,你就要应对这种虚荣,失去了获得学习、旅行、健身本身乐趣的兴趣。

这一切,都会让你的“第一时间思考力”归于0,所以,最重要的,是摆脱情绪的控制,当你离开了这种表层的情绪缠绕,才会真正拥有“第一时间思考力”。

刘未鹏在他的《暗时间》一书中所说的:“看一个问题的解法,必然要看其解法所诞生的过程,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具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

唯有当你有了第一时间思考力,你才会有兴趣关注这个问题的解法,而不是借着问题,发泄情绪。

写到最后,其实重塑“第一时间思考力”,就是希望你拥有“性冷淡式“的处世风格,“摒除附着事件之上一切引发激素分泌、引起情绪波动的元素,直面事件本身。”

如今这个焦躁不安的时代,性冷淡,才是一个人真正的高配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