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必得瑰宝会员专题写作与出书

诗的沿革与各流派特点(三)汉代诗歌

2021-12-14  本文已影响0人  春城隐士

汉代的文学体裁以辞赋为主,诗歌相对小众,但却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汉代诗歌分为乐府诗和文人诗两类。


                汉乐府诗

乐府:乐府在秦时即有,为汉代相沿,为掌管音乐的官方机构。

汉乐府诗在南朝梁代被沈约称为“古词”,内容上分为郊庙、宴享、表现百姓生活与情性等方面。

郊庙歌:

汉代乐府地位最高的是郊庙歌,《汉书•郊祀志》记载:秦时祭祀青黄赤白四帝,楚汉相争第二年,刘邦击败项羽入关后,说天有五帝,待我而全,于是增立黑帝祀,并下诏,重祠而敬祭,郊庙歌随之而生。

郊庙歌今存世两篇,为《安世房中歌》和《郊祀歌》。

《安世房中歌》的核心思想是突出孝治,刘邦称帝后,五日一朝刘太公,并在高祖六年尊其为太上皇,体现出对孝治的以身作则。当然,其尊老祭祖之中,也不乏求得祖先庇佑的成分,这也是古代人祭祖的普遍心理。

《郊祀歌》内容晦涩,《史记•乐书》中说它“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全诗19章,首章为迎神曲,尾章为送神曲,中间各章内容和格式也不相同,内容上既有祭春、夏、秋、冬、天地、太阳各神的,也有歌宝鼎、芝房、天马等娱神内容。形式上有三言、四言乃至杂言。

汉乐府民歌:

汉代的民间乐府作品是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乐府诗又叫汉乐府民歌,其内容大体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征战之苦。

汉代从始至终,分别经历了楚汉战争、匈奴战争、东汉与新莽及赤眉军的战争、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和诸侯战争,汉乐府诗讲述征战的不多,却极具影响力,如《战城南》和《十五从军征》。


《战城南》伤悼战场上的阵亡者,表现死者的哀痛与凄凉,他们“朝行出攻,暮不夜归”,“禾黍不获”暗示食不果腹,他们奋不顾身地英勇杀敌,死后却不得安葬,沦为乌鸦之食,相比于屈原《国殇》里的“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更添凄惨。

《战城南》借死者言战争,《十五从军征》则以生还者言战争,一位幸得生还的老人,千里迢迢回到家乡,却发现家人都已冻饿而死,孤苦伶仃,形影相吊的哀伤,控诉了战争对国家财政及社会经济的消耗,和对百姓造成的无尽痛苦。

2、贫民之苦。

汉乐府以贫民的悲苦为题材,常以家庭为表现对象,如《孤儿行》《妇病行》《东门行》。

《孤儿行》讲主角父母去世后,被兄嫂欺辱压榨,四处奔忙不得安,生不如死的悲惨,讥刺了落井下石的世态炎凉。

《妇病行》讲病妇临终托孤的不舍,丈夫失去爱人的痛苦和稚子寻母而啼的悲惨景象,催人泪下。

《东门行》讲贫苦百姓无衣无食,愤而拔剑东去,暗喻官逼民反的社会现象,抒发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3、爱情与婚姻。

汉乐府中,爱情方面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孔雀东南飞》,诗以通篇五言的格式,叙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在双方家长的阻挠下分手,最后双双殉情的故事,是一首爱情的悲歌。

除此之外的《上邪》《有所思》《白头吟》《饮马长城窟行》《艳歌何尝行》等,都独具特色。

4、感人生之无常与长生之愿。

乐府之中,表达人生无常的最初是丧歌《薤露》和《蒿里》。

据说刘邦召田横入京,田横却羞于在朝廷为官,距长安30里时自杀,门人感其死,而作此二篇,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嗟叹。

乐府游仙诗:因忧生而慕长生,期望超脱世外,永享逍遥,这是许多人自发调节和疏导情绪的办法,由此产生了乐府游仙诗。

上到君王下到百姓,无不期盼长生不老,福寿绵长,所以民间乐府对此也有反映,如《长歌行》《艳歌》《董逃行》等。

除以上四大类,汉乐府诸如《陌上桑》《相逢行》《折杨柳行》等,同样广泛地表现了社会生活和人生情感。

乐府诗表达技巧:

除了《诗经》的赋比兴之外,乐府诗同样以叙事表现社会生活,而叙事情节的铺陈与人物形象的描写,比《诗经》更细致,也更具生动感。

1、取材巧妙,以小见大,由点知面。如《东门行》中男主角一进门所见到的家徒四壁,导致的激烈内心冲突。《有所思》选取女主角焚烧定情信物的场景等。

2、除了在选材上非常巧妙外,乐府诗对于环境气氛的营造也独具匠心,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再嫁前夜,“其日牛马嘶”,却“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喜庆中充斥着悲凉。还有《鸡鸣》中,“黄金为君门,璧玉为轩阑”的庭院描写,渲染了诗中人物的奢侈生活。

甚至将景物描写附加上暗喻和比拟的功能,如《董娇娆》中,“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借桃李花暗喻采桑女,桃李“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而采桑女一旦年华不再,就会遭遇“永相忘”的命运。

3、以叙事表现人物形象:如《陌上桑》中用行人的各种忘我行为来表现罗敷的美貌。还有《孔雀东南飞》中,用人物所说的话来表现其内心世界。

4、语言通俗,平易质朴,日常生活语言的诗化,有利于唤起共鸣及传播。如《上山采蘼芜》

汉乐府诗在内涵上关注现实,通过截取生活片段的方法叙事,更具有故事性,让读者想象片段之外的社会生活与人物命运,引人思考和回味。

格式上受《诗经》四言的影响,但发展出了五言和杂言等新的诗歌形式。

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传于后世,乐府旧题也一直有后世诗人拟作,用乐府旧题来抒怀成为创作的常态,曹操父子乃至李白等人,都有相应作品,如《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将进酒》等。


                汉文人诗

汉代文人多重辞赋,诗常常作为辞赋的附庸而在辞赋中出现,西汉时期出名的五言诗如班婕妤的《怨诗》和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

据说班婕妤遭赵飞燕嫉恨受谗失宠,自请居于冷宫,作了一赋一诗,就是《自悼赋》和《怨诗》,诗中借合欢扇的遭遇比拟自身命运,哀怨婉转,韵味深长。

李延年本为歌者,借《北方有佳人》向汉武帝引荐自己的妹妹,果然打动了汉武帝,将其纳为宠妃,即李夫人。

东汉时期,五言诗的主要创作者为班固、张衡、秦嘉等人。

这首《咏史》是班固晚年所作,其奴冲撞了洛阳令种兢,被其下罪入狱,班固诸子多纨绔,无力救援,这首诗是其感缇萦救父的自伤之作。

张衡的《同声歌》写新婚女子的心情,但应该是其以夫妇喻君臣之作。

秦嘉因事赴京,要与妻子徐淑道别时,却知妻子因病回乡,他因而伤怀,作《赠妇诗》三首,以第一首最见情真意切:

后其妻徐淑以骚体《答秦嘉诗》回应(看的时候,把中间的“兮”字过滤掉就好了):

另有赵壹的五言诗《秦客诗》和《鲁生歌》等,附于《刺世疾邪赋》中,郦炎的《见志诗》二首,及蔡邕的《翠鸟诗》等。

还有一些其他形式体裁的文人诗,如三言、四言、六言、七言等(六言七言均为残篇传世),其中梁鸿的《五噫歌》最值得一提。

梁鸿贫而尚节操,与妻子孟光隐居霸陵山,一日东游,路过洛阳,远眺帝京而作此歌,诗歌内容主要叙事,却以五噫抒情,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作者并非一人,应为社会中下层失意文人,且皆为五言抒情诗,将专门抒情的文体从骚体赋转向诗,使诗这一文体,能够同时承载叙事和抒情的内涵,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诗十九首》抒写文人穷困生活的感受,涉及游子思妇等内容,语言平易而意味深长,其整体沉郁忧伤的基调,没有对功名的追求和对道德的信仰,应该是反映了东汉末年,衰世文人的普遍心态。


刘勰称《古诗十九首》为“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同样用赋比兴的手法,直抒真情实感,平和却不粗野;又情景交融,独具意韵,引人共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