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游记
清明节放假三天,窝在家里总感觉浪费了时光,孩子们作业写的差不多了,我提议出去转一转,看到某旅游团去踏青活动的牛岭山庄,我们也决定去那里。
家里面没有车,只能打滴滴前去,依稀记得那个地方好像去过,以前去的时候还没有修建好,好像是经过一大片荒地才能到。司机一路开着导航走,开过了一大片无人区,路过坑洼颠簸的石子路,才来到牛岭山庄。本以为几年过去了,这里应该比较繁华了,结果还是这样的,我不禁犯起愁来:这里这么偏僻,一会儿怎么回呢?这里也不好叫滴滴呀!售票员建议给司机也买票,邀请司机一起游,一会儿再一起回,问题就解决了,司机也表示同意。
这里以蜡像馆的形式展示了50年代左右人们的生活场景。我们进入的第一个蜡像馆展示了纺线织布的过程。一位老人正坐着搓棉花条,她的身边已经放满了搓好的棉花条。她的旁边是一个年轻的妇人,把棉花条放在棉花车子上纺成线,再挨过去的是织布机,上面布满了长长的线,一个女子站在跟前正在织布。
下一个馆是农闲时人们的生活场景。一个带着“瓜壳帽”的老人正坐在炕上点烟,旁边放着八仙桌,桌上放着的是酒壶。桌子旁是两个带着虎皮帽的小孩,在玩拍手歌。地上是一位老妇人在拉着风箱烧火做饭,她的旁边放着装水的“水瓮”,整个屋子布置得古香古色,甚是有趣。
再接下来,我们参观了当铺馆、“坐月子”馆、药铺馆等等,各种馆内的所有人物都塑造的活灵活现,肤色也接近真实,伸手摸一下,竟然软软的,一个个看起来就像是真人。最奇妙的是这些馆内的人物身上都暗藏机关,他们是可以动起来的,几乎还原了当时的真实生活 。
参观完蜡像馆,来到农具区。一件件木制的、铁制的农具展示在了眼前,有的能知道名字,知道用途;有的知道用途,却叫不上名字;当然有的农具没有见过,也就更不知道它的名字与用途了。
看着这一件件的农具,眼前浮现了小时候跟着父母一起到田里劳作的情景。父母拿着锄头挖土豆,我与二姐捡拾起来,装进袋子里扛回家。土豆地都是山地,其实从家里走到地头也很累了。那时候父母最大的愿望,便是我们兄妹几个可以读书成才,永远脱离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只可惜最后也没能如愿,不过我们也都再没有种地了。
从农具区出来,又参观过动物园后,我们来到一大片池塘边。走在池塘中间的小桥上,看着众多的鹅与鸭子在池塘里游泳。“春江水暖鸭先知”,鸭子与鹅早早的感受到了春天的到来。仔细观察了一下,原来鹅与鸭在游泳时,几乎半个身子都在水中,红色的小短腿向后拨着水。突然感悟七岁的骆宾王真是善于观察又聪颖过人,寥寥几个字,就将一湖春水与白鹅戏水的美景体现的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因为担心影响司机生意,我们匆匆游览一番,就准备回家了。虽然时间短却也增长了见识,放松了心情,给平乏的生活增添了别样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