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书后感悬疑推理

如散文般倾诉,如剧毒般残酷——《露西亚娜·B的缓慢死亡》

2013-11-20  本文已影响176人  镂月裁云

腰封上的推荐词是这么写的:偶然性×概率论×完美犯罪,也许意外才是最好的报复手段。

是的,这是一部侦探小说,然而十分不像侦探小说,更像一本纯文学小说。

作者吉列尔莫·马丁内斯,《牛津谜案》的作者,鉴于他的牛津一作将谋杀与数学紧密结合(其实数学完全是叙事的点缀),于是这一部作品也延续了上一作的特色,只是选择的数学领域由逻辑序列改为了概率论?忘记该死的概率论吧,或者说,在读到全书的三分之二之前,你根本就不会想到它!

故事开篇就引人入胜,情节层层铺陈,一个看起来略毛骨悚然的故事被用精致流畅的文字呈现纸上。只要读完开头,你立即就会忘记腰封上的什么概率论,而被三个主要人物、特别是标题主人公的故事牵动。

“我”是个不甚成功的作家,露西亚娜曾为大作家克洛斯特担任打字员,也曾短期为我服务过。青春俏丽迷人的她,自觉不自觉地施展着自己的女性魅力,令人心生涟漪。十年之后,“我”接到了她的求救电话。露西亚娜身上留下岁月残酷的痕迹,肥胖、衰老,她被身边亲友的一连串死亡造成的恐惧长期折磨,十年间,她的男友意外溺亡,父母死于毒蘑菇,哥哥则被出狱的杀人狂魔虐杀。这样的死亡几年中就会发生一次,露西亚娜无比担心灾难会夺取她所有亲人的生命,最后则轮到饱受恐惧和等待折磨的自己。在她看来,这一切都不是意外,而是来自于大作家克罗斯特对她残酷的报复,要她在漫长的时光中一边看着亲人无可挽救地死去,一边绝望地等死。

“我”将信将疑,但在露西亚娜充满恐惧的哀求和处于个人对大作家羡慕嫉妒又好奇的驱使下,“我”决定去展开调查,用假装调查取材的方式去访问克罗斯特。然而大作家立即就识破了我的企图,他敏感、反应激烈,阴毒地分析和嘲讽,带着一种睚眦必报的激烈情感。在大作家的描述下,这完全是另一个故事,露西亚娜是个想要证明个人魅力的人,她与他的短暂交流和偶然结仇造成了他的家庭破碎和痛失爱女,大作家变成了受害者和一个具备足够报复理由的人,而关于谋杀的指控则一切都是随机的,他总能证明。

究竟是露西亚娜的妄想,还是精密算计结合概率的阴谋?即便读了那唯一确定的结局,却也没有谜案告破的感觉,只是觉得人生啊,人类啊,是多么复杂的东西。

书中的重要线索是露西亚娜父亲的圣经,以及上帝对该隐说“凡杀你的必遭七倍报应。” 作为无神论者,并没有对这条线索有所触动,也许少了很多不一样的体会,然而“七倍报应”这句话却贯穿全文令人脊背发冷。

全书的三个人物形象,露西亚娜十年前青春迷人,充满活力,具备一个年轻姑娘所可能具有的所有魅力、野心、以及杀伤力,十年后备受摧残,足以令一切曾经迷恋她的人逃之夭夭;大作家才情惊人,却敏感、刻毒、心胸狭窄睚眦必报;而“我”则怀着一个不够成功者的复杂心态。三个人物都不是一般侦探小说中标签式的形象,然而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绝不是因为不同于一般侦探小说的人物塑造,而是对人物刻画力透纸背所致。

书里旁征博引,对各类小说作者的作品引用或者点评信手拈来,有意思的是,这种引用并不令人觉得在“炫”,而是恰如其分地契合了当事人的细微心境。

很薄的一本书,一个口述就能向他人讲明白的故事,然而故事情节层次清晰,却不急促,娓娓道来,如散文般在倾诉,在阅读时又时时刻刻感受到压抑与折磨,好奇与探索,似乎亲眼看到露西亚娜这挣扎的许多年,如同服了慢性剧毒一般,痛苦,残酷,却不得不等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