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而论】我的非典回忆录
2017年的冬天,流感爆发,北京的抗流感药——达菲一度缺货,让一些言论甚嚣尘上。甚至有的说如同2003的“非典”。有人提起,便会有人想起。
我的记忆飞到2003年,那时,我10岁,读一年级。那个春天,依旧是草长莺飞,我们照常开学了。只是每天下午会每个人发一袋药,湿湿的黏黏的甜甜的,那个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糖。这对我来说就是人间美味。老师要求我们放学后吃,吃完才可以回家。但是那时候自己馋嘴,小伙伴们也一样,我们吃半包藏半包,剩下半包,回家慢慢吃。那个时候已经能识很多字了,隐隐约约记得上面写着“板蓝根颗粒”。认定了,这是一种很好吃的食物。随后从电视新闻上看到,有一种疾病叫“非典”在传播。但是大家该种地种地,该种菜种菜,电视里的事好像从来不会影响到我们。
4月,学校忽然要求每天要在家量体温,体温正常才可以来上学,而且必须要家长签字。我们家里没有体温计,于是就用量人工孵鸡蛋用的温度计来量。每天在本子上写,并要标上日期,开始每天学校都要检查,后来渐渐的松了。听说那时候哪个年级上有发烧的这个同学就可以放假。于是大家都很想发烧,但是大家一直都没有发烧,特别奇怪。
量体温一直到了6月末,也不再发板蓝根颗粒了。2003年,给我留下的是特别甜美的回忆。
2009年,我小学毕业上了初中。这一年,爆发了甲型H1N1,一度猪肉涨价,村里的养鸡户的鸡也遭到了扑杀,那个时候流行吃板蓝根,时隔六年之后,再次尝到板蓝根颗粒,扑鼻而来的却是一股土腥气,也不再那么甜了,内心充满了疑惑。那一年依旧在村庄里,也没有听说谁得了流感。从09年之后 ,甲流仿佛就反反复复的出现在新闻里。飙升的猪肉价虽然起起伏伏,始终还是比以前贵出了一倍多。
2017爆发的乙流,让我再度想起2003年,我想看看那个时候是怎样的,于是走进了图书馆。
我看到2013年的两本书
《非典十年祭》
【评书而论】我的非典回忆录一本报告文学,把镜头对准十年前,小汤山,中日医院,钟南山院士,病理实验室……一幕幕出现在眼前,从掩盖到真诚公示,勇于面对错误,为人民为世界负责,令我抚掌叫好!
另一本:《SARS10年——非典亲历者的回忆》
【评书而论】我的非典回忆录这本书是协和医学院组织当时参与抗非典的人员写的,是从医生视角出发的,很难得!
隔离衣,50+层防护口罩,生死边缘,为防止大剂量激素治疗造成恶果而果断修改方案——十年后随访无一例股骨头坏死……
平淡的话语中,却无比温暖!正是这温暖,让病魔却步!医者仁心,在文字之间洋溢着……
在我转身离开的时候,一本书却蓦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非典警示录》
【评书而论】我的非典回忆录这本书完成于2003年非典刚刚过去,伤痛犹未平息,真的是“全景式大写意!非常写实!非常思考!”犀利的文笔,犹如刀子一样划开了那时的天空,时而有疾病蔓延的激心动魄,时而有对不作为的捶胸顿足,生死面前人性冷漠的无奈叹息,对人性贪婪的冷嘲热讽……这本书更加贴近非典的那时样子,读来无比心痛,心痛之后,有了一些慰藉——还好,都挺过来了。
非典再也不是那时我的甜美回忆,它带着一抹血色,永远沉重地钉在心里。痛定思痛,隔了十年,文笔或许更淡然一些,往事并不如烟……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回顾历史就是为了不要是悲剧重来,面对一轮又一轮的流感,恶劣或者不恶劣,有过非典,我们心中都有了几分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