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跳桥自杀的男孩,论父母杀死孩子的一百种方法
看到这则新闻时,我呆呆地盯了视频看了很久。
为男孩决绝的背影,为母亲痛苦的后悔。
我从那个男孩的背影,看到了内心倔强的自己,看着他离去,就好像看到年轻的自己跳下深渊。
只可惜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这个世界对每一个人来说并不都是美好的,你万箭穿心,你生不如死,那也只是你而已,别人永远体会不到,也永远不会感同身受。
有的人光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他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煎熬,你永远不会懂。
所以很多人在新闻下留言
“现在的小孩太自我了”
“这样的小孩不要也罢,心理素质太差了”
“现在的小孩太极端了,从来不管爸妈的感受”
其实正是这些冷漠的语言,让孩子选择离开的,不管做什么,总会有人站住来指责,说你这样做不对,他本来就是不想再听这世上的指责,键盘侠们却连他走了都不放过,不过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他最亲的母亲。
以同理心待人很难吗?他要的不过是一份理解罢了,可惜他的妈妈并没有给他,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也没有给他。
这让我想起了《天注定》里那个富士康跳楼的年轻人
他失去了爱情、友情,一个人在异乡,在高强度的工作下压抑地生活。他的妈妈却不理解他,不停向他要钱,即使他说还没发工资也不依不饶,电话那头自顾自地说着,他只能将手机拿远一些,直到委屈到泪水无声地流下。
最后在一次手机铃声响起时,他没有犹豫地翻过围栏跳了下去。
如果电话里是温柔的问候,是包容,是理解,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还有一种思想上杀死孩子的方法
《死亡诗社》中,有一个性格开朗,热爱表演的孩子,可是 他却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严厉的父亲控制着他,不让他做喜爱的事,扼杀他一切内心向往的种子。他无法反抗,也无力反抗,可是自由的光芒那样明亮,在内心的自由和生命面前,他选择抛弃生命。
他偷出了父亲的枪,结束了自己年轻而美好的生命,父母看到这一幕相拥痛哭,却没发现是他们造成的罪恶。自认为没有错误的父母啊,把一切都怪罪到了学校身上。
又有多少父母会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呢?我生你养你辛苦把你拉扯大,我说什么你就要按我说的去做,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绝不允许你反抗,如果反抗,那么就打到你无法反抗为止。
多少孩子在控制欲强的父母面前丧失了语言能力,日后长大对落在身上的不公平逆来顺受,因为专制的父母只教会孩子服从,而不是让他有主见。
除了控制孩子,还有溺爱孩子、忽略孩子的方式杀死他。
《告白》里有两个少年,分别是少年A和少年B。少年A来自一个残缺的家庭,他杰出的母亲抛弃了他,极度缺乏母爱的他产生了恋母情结。为了吸引母亲的注意力,这个天才少年杀人如草芥,生命在他的眼中远不及母亲的一句肯定。
少年B却有一个溺爱他的母亲,在得知自己的孩子和少年A一起谋杀了老师的女儿后,她没有一句道歉,嘴中不停叹息“好可怜...好可怜...”可她不是心疼老师死去的女儿,是心疼她认为犯了错依旧无辜的儿子。
她把儿子当做生命中的一切,在她眼里她的儿子是唯一的,老师的女儿是自己倒霉;同样身为母亲,却不能体会另一个丧失幼女的母亲的心。这样冷漠的对待生命的态度,是不是造成少年B犯罪的根源呢?
最后这位母亲看清了儿子的真面目,幡然醒悟:“对不起,妈妈没有把你教好”,可惜悔悟得太晚,这位溺爱孩子的母亲,最终死在了自己孩子的手中,而孩子也陷入了深渊。
在所有的事件中,我既心疼孩子,也心疼母亲。明明是最亲的关系,却无法互相理解,好好沟通。大家都把温柔和善意留给外人,却对亲近的人张牙舞爪。
可是正如《请回答1988》中一位父亲对女儿讲的话:“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所以,我女儿稍微体谅一下。”即使只是这么一段话,却让我们看到父母对子女道歉的可能。
“大人只是在忍,只是在忙着大人们的事,只是在用故作坚强来承担年龄的重担。大人们,也会疼。”
成年人的生活很不容易,为人父母也很辛苦,愿所有父母和孩子能完成和解。
其实孩子要的很简单,在他难过的时候,试图感同身受,告诉他:“我知道这种感觉,但你要知道你并不孤单。”
爱与理解,是世界上最能化解人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