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杂谭历史好玩的历史

谈古论今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涅槃

2018-01-06  本文已影响9人  西窗夜读

佛曰:置之死地而后生,谓之涅槃。《孙子兵法·九地篇》云:“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话虽讲得精当,但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身临其境,任何人都无法达到此种境界的。毕竟。“置之死地”需要人生非常大的变故,需要人生非常高的起伏。

对此,历史上的项羽、韩信就基本上算过了把瘾,而且还对此境界理论进行了诠释。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继败楚地反秦武装,杀项梁,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退保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秣。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往救。楚怀王派宋玉为上将军,项羽、范增为将,率主力5万救赵,同时派刘邦西进攻秦。宋军行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停留46日不进,想坐观秦、赵相斗,以收渔人之利。项羽愤杀宋玉,被楚怀王任命为上将军。

十二月,赵将陈余派5000人出战,结果全部阵亡。当时齐、燕等各路反秦武装已达陈余营旁,皆不敢战。项羽派英布、蒲将军率军2万渡过漳水,断敌通道。英布、蒲将军初战获胜,切断了章邯与王离的联系。项羽立即率领全部楚军渡过河水,下令全军破釜沉舟,每人携带三日口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心。楚军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章邯军,齐、燕等各路援军亦冲出营垒助战,俘王离,杀其副将,解巨鹿之围。自此,各路反秦将领皆服项羽。

自此,历史上便有了“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历史典故。

后来,不出几年,可能韩信受此影响,现学现用,现炒现卖,也演绎出了一出“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经典战役。

公元前205年,汉将韩信偷袭魏王豹,灭掉魏国。10月汉王又派他与张耳率几万军队向东继续挺进,攻击赵国。赵王赵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立刻在井陉口聚集20万重兵,严密防守。

赵国谋士李左车对陈余说:“韩信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胜仗,可谓是一路威风,现在他又乘胜远征企图攻下赵国,其势锐不可当。不过,他们运送粮食需经过千里之遥,长途跋涉。现在我们井陉山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进,汉军的粮草队必定落在后面。这样你暂时给我3万人,从小道出击,拦截他们的武器粮草,断绝他们的供给,汉军不战死也会饿得半死。你再在这里坚守要塞,不与他们交战,他们前不能战,后不能退,用不了几天我们就可活捉韩信。”

可怜陈余是个迂腐之人,又自以为是,他不听李左车的话,还说:“韩信的兵力很少,长途千里赶到这里已是精疲力尽,我们如此欺凌弱小,作为央央大国,赵国不是太没面子了吗?”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意见,真是妇人之仁,迂腐到了极点。

韩信探听到这种情况,很高兴,庆幸自己碰上这样一个迂腐将领 。于是就将军队安营扎寨在井陉口30里的地方。到了后半夜,韩信又派精锐骑兵 2000人,每人拿一面汉军红旗,从小路爬上附近山头,埋伏起来。然后韩信又派出1万人沿着河岸背水摆开阵势。背水历来是兵家绝地,用兵之大忌,因为如前不能进,进后无退路,只有死路一条。陈余得知消息,大笑韩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灭亡。

天亮后,韩信竖起帅旗,大张旗鼓地开出井陉口,赵军立刻迎击,两军激战很久。韩信、张耳假装败退,丢盔弃旗向河岸阵地靠拢。陈余则指挥赵军拼命追击。而汉军没有活路,只能背水而战,以死相拼,非常勇敢,竟然还能抵挡住赵军的攻击。

这时韩信埋伏的2000轻骑兵,见赵军倾巢出击,立即飞奔驰入赵营,拔掉赵国的全部军旗,换上汉军的红旗。

赵军久战不能取胜,也抓不住韩信,想收兵回营,回头一看军营里已全部插起了汉军的红旗,以为赵王已被俘虏,顿时军心动摇,纷纷逃跑。这时汉军两面夹击,赵军大败。士兵们杀死了陈余,抓获了赵王。

背水之战本立于必败之地,却被韩信巧妙利用,打了个漂亮仗,堪称经典。

打完仗以后,所有的部下都到韩信的军帐中来,对韩信表示祝贺,并心存疑惑地问:“元帅这一仗确实打得很漂亮,但是我们到现在还没想通这个事儿。兵法上是这么教我们的,‘右倍(背)山陵,左前水泽’,安营扎寨、行军布阵,我们的后面应该是山,阵前应该是水,这样安排的营寨才是安全的。可是元帅您恰恰完全相反,我等左思右想还是不得其解。”

韩信笑着说“其实这个道理兵书上也说了,‘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像我们这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斗,一定要把我方置于死地才有战斗力。何况我们不过散兵游勇、乌合之众?这样能打仗吗?惟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置于死地,让他们每个人都感到处在生命的险境,然后必然殊死作战,为自己的生命而作战。”

确实,“背水而战”乃兵家之大忌,一般人想必是没有这个胆量运用此战术的。但如果运用得好、拿捏得准,还是可以起到调动最大潜力而起死回生的效果的。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没到一定的地步,人是无法发现自身的潜力的,更何况,在“横竖都是一死,倒不如全力争取个活”的信念下,人人奋勇杀敌,一般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不是其对手。

确实,要成就一番事业,赢得一场战争,做一个成功的人,做一名伟大的人,需要这种精神。

不过,后人读到韩信汉赵之战,常常断章取义理解“置于死地而后生”,以为是“我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我就拼了。”字面上也许没错,但其内涵应该不仅于此。人其实对生有着无限的眷恋,才会渴望生,不想死。“置于死地”是把人放在唯有生才是希望的境地,唯有不顾一切的为生而努力,生命之花才会灿烂地开放。

韩信,他敢于“置于死地而后生”,背水列阵,以汉军三万破赵代二十万众,收赵地,追斩赵代二主,那是他看到了这种可能、想到了这种潜力,胸中有了这种取胜之道,于是把士兵对生的渴望激发出来了。

人大凡如此,平常日子并不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可贵,唯有置于死地(当然也指艰难困苦之时,并非仅指死到临头)的时候才激发对生的强烈欲求,才能体会生的价值与美好,才会感叹岁月的无情,来珍惜生的恩情。

如果说蝴蝶为了美丽而结茧,那么必须得忍受破茧时的痛楚;如果说春蚕是为了奉献而结茧,那么必须得尝试临死前的空虚;如果说蜡烛是为了给予光明而燃烧,那么必须得承受融化时的高温……

凤凰涅盘,浴火重生,这是多么危险!然而浴火后的凤凰却比之更加璀璨与夺目。“置之死地而后生”未尝不是一种克服苦难的好方法。

毛毛虫的结茧,是为了心中那心中的梦想而结茧,在破茧之时,犹如浴火重生,散发出一种耀眼的光辉,在那耀眼的光辉中,实现自己那年幼的梦想——向着自由去飞翔!

结茧就如同自己进入了死胡同,无论如何也钻不出来,而破茧正是找到一把锤子,破墙而出。相信,在最绝望的时候,你也可以创造奇迹!

要相信,“置于死地而后生”绝非只是大义凛然的勇气,也不只是单凭对生活的一腔热情,它是一种生的智慧,它是一种自我救赎,它是一种凤凰涅槃,明白自我所处的位置,并有着坚定的信念,懂得在救赎的过程中需要忍耐,需要恒久的毅力。

正所谓佛家经典《金刚经》的《凤之涅磐》上曰:“凤之死,凰之生,有死有生,置于死地而后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