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会输读书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一场林海雪原的美梦

2019-03-11  本文已影响1人  饼家日杂

他的六个月,我的三小时,“好像一生”。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Dans Les Forets De Siberie)   西尔万·泰松 著

据说这本书是现代版的《瓦尔登湖》。

怎么可能呢?

作为梭罗的死忠粉,他的成名大作——我看了几年都没真正读完,而这本写于一个世纪后的隐居实验日记,只花了我不到3小时就翻到封底了。不过,这并不代表这本书不值一读,反而是很应该被推荐,与之对话。

作为同代人(作者泰松先生出生于1972年),并且来自世界大城市巴黎,他在隆冬之际来到北纬六十度以北的西伯利亚泰加森林中,居住在一个小木屋里,并度过接下来的六个月——那六个月,他称之为,像一生。“这一生”的日记集结起来,就有了这本书。

这本书是他每一天的生活观察和感悟。但与梭罗不同,他还彻彻底底地是个城里人,他带上了现代文明生活中所需要的必需品——书籍、雪茄和伏特加。还有一面镜子,他说,这是“为了记起我本人”。确切地说,当我等普通人满足于在星巴克或个性小咖啡馆里阅读一本书、邂逅一杯饮品时,人家城里人已经把发呆装B的场所搬到了茫茫林海雪原中。

所以,回归森林这种方式只能由少数人进行。“隐修论是一种精英主义。”

泰松总结了“归隐”(我并不认为他是真正的归隐)的几个原因,让我一边读就一遍笑了出声——因为他几乎与我们站在同一边,多么亲切熟悉:

我太多话

有太多信件没回,有太多人要见

嫉妒鲁滨逊

这里比我在巴黎的家暖气足

厌倦了购物

厌恶电话和发动机的噪音

他时常拿巴黎的生活和在泰加森林的时光做对比,让你依然感受到城市生活的节奏。例如在泰加森林,“我的小木屋在远方,而我一无所知”;而在巴黎,“你得对任何事都有观点!你去接电话!你该愤慨!必须能联系上你!”

很熟悉,对不对?

所以,总体而言,泰松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可以在阅读时与他相视一笑,或甚至心里OS与之对话(我就是这么做的,我在一些句子旁写下几个字,然后觉得这场交谈非常愉快)。

而阅读梭罗,会让你艰辛得打鼾。他是相对专业的隐居者、植物学家和地理学家,一位彻彻底底的超验主义者(所以,作为学徒的泰松,也是一位超验主义者)。除了《瓦尔登湖》,梭罗还写下了《野果》、《种子的信仰》、《缅因森林》、《河上一周》、《远行》和《瓦尔登湖的反光》等几本关于自然、植物和地理的专著。要读懂他的文章,你手里应备齐一本北美地图册、一本北美植物图册和一本北美观鸟图册。

对的,那是一片他的土地,熟悉且热爱。所以他能掘得极深,极广,远远超越单个文学家、地理学家、植物学家或鸟类学家的成就,他是他们的总和,即使在许多年里在学术界并未被认可和发现。

泰松则不会这么为难你。他一个巴黎来的记者,跑到俄罗斯的荒野之地,人生地不熟,环境又恶劣,他能安生地活下来就不错了。到了那里的两天,泰松才后知后觉地发现“电脑无法承受这里的温差,已经在前天崩溃了,我的卫星电话则什么都接收不到”。

而在临行前,这个可怜且缺乏野外生活常识的城里人,“浪费了很多宝贵时间配置这些技术装备”。我敢说,那一刻,他内心的崩溃之感,是在我们所有读者心中同步发生的。

所以,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隐居者,他只是与自然荒野毗邻而居,并非在身在其中。他始终在两者之间不断作出比对、质疑、批判与反省,但总体而言,他一直是站在城里人的立场来看待这场隐居实验的。用他自己话说,”这些人曾想在世间作为一番,最终归隐山林,任凭世俗自生自灭。生命是在两种欲望中摇摆。“

他的实验仅仅只是六个月而已,对他来说已”像一生“。所以,他终究还是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回到熟悉的现代都市生活中去。

那些梭罗挚爱的自然学手册,在他手中也只是一个说法——他用人物周刊里街拍的麦当娜来类比野生动植物手册中的灰鹤。小木屋,是泰松的“一个加速我对自由、静寂和孤独的向往的实验台,自创一种慢生活的试验田。”

或者应该说,他是个冒险者?嗯,就把他看作是一位自然冒险实验者吧。

不过,他也明白,只要少许自律,就可以在物资丰富的时代,过一种僧侣式的清减日子——无需离开公寓,也能回归内心森林。

现在,让我们与泰松一起,在冰天雪地的温暖小木屋里烤烤火,感受另一种时间的密度吧。

森林

二月

P3  十五个品种的番茄酱。正是由于这类事情,我才想离开这个世界。

P14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把自己封闭在这儿,我会回答说,因为我有书来不及读。

P22  我想和时间解决长久以来的争执。我曾在步行中找到放缓时间的方法。旅行的炼金术使每分每秒都变得更加厚重,路上度过的时光比其他时间过得慢。被疯狂攫住的我必须寻找新的天地。我著迷于机场,因为那里的一切都劝诱着我们出走、离开。我幻想着在航站楼里度过余生。我的旅行总是以逃离开始,以对时间的追逐而结束。

P24-25 某一天,我们将厌倦谈论“减少增长”和对自然的爱,却希望整理好自己的行动和思维。停止那些关于森林的空话,离开城市的时候到了。

木屋是个简化的王国。松林荫庇下的生活简缩为一些根本性的行为。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的时间被休憩、凝视和各种小幸福所占据。需要完成的事项减少了。读书、汲水、砍柴、写作、沏茶成为礼拜仪式。在城市中,每个动作的进程都得牺牲上千个其他行为。森林则将城市所分散的集中了起来。

P27  我望布里亚特方向走了两公里,然后在冰面上躺了下来。我正躺在一片寿命达两千五百万年的液体化石上。夜空中的繁星比它更要老一百倍。我三十七岁。

P28  失去电脑的我只剩下思想了。回忆和其他东西一样,也是一种电子脉冲。

P29  林中生活是种逃避吗?“逃避”是那些陷入习惯泥坑的人对生命冲动的叫法。或者是一种游戏?那是当日!否则,该怎么称呼带上一箱书和一双雪鞋,自愿在森林湖畔过上一段隐居生活的行为呢?是寻觅吗?这个词太广。实验?从科学层面上说,是的。小木屋是一座实验室,一个加速我对自由、静寂和孤独的向往的实验台,自创一种慢生活的试验田。

在一个资源逐渐稀少的世界里,我们无法继续追求无止境的增长,因此必须放慢速率,简化生活,减少需求。

P34  我们能迅速戒除如同怪物展览般光怪陆离的城市生活。我想到,我得进行多少活动、遇见多少人、读多少东西、拜访多少地方才能结束巴黎的一天,而我却在这儿,轻松地面对一只鸟儿。小木屋的生活或许是一种倒退,但如果这种倒退中包含着进步呢?

P39  社会不喜欢隐士,不会原谅他们的逃离。社会谴责隐遁者那种当着其他人的面丢下一句“我不参与了,你们继续”的洒脱态度。隐退就是向其他同类告辞。隐士否认了文明的使命,其自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批判实例,玷污了社会契约。怎么能接受这样一个越过界限、跟随飘过的地一阵风而逝的人呢?

P40  我更喜欢那些类似于冰冻湖泊的人性,而非类似于沼泽的人性。前者表面上坚硬冰冷,底下却深沉、翻腾、生动。后者外表温和柔软,深处却呆滞、无法渗透。

P44  由于缺乏谈话、矛盾和对话者的讽刺,隐士不像他在城里的表兄弟那样滑稽、尖锐、世俗、迅捷。他在敏锐度方面所失去的,在诗意上获得了弥补。

有时会有一种什么都不想做的愿望。我在桌旁已经坐了一小时,监督着阳光在桌布上的游移。光线使他碰触的一切变得高贵。树木、书脊、刀柄、面容的曲线和时间流过的轮廓,甚至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在这个世界上,即使作为一粒尘埃,也并非一无是处。

我就这样对灰尘产生了兴趣。三月将是一个漫长的月份。

时光

三月

P52  自由人拥有时间。掌握空间的人自然是强有力的。在城市,那些分秒、时辰、年月从我们手中漏过,从时间受伤的创口溜走。在小木屋,时间平息下来。它像只温和的老狗在你们的脚边躺下,不经意间,我们甚至没发觉它就在那儿。

P54  树枝的金黄,湖的青灰,冰痕的苍白:犹如葛饰北斋的调色板。

P55  在这里,我生活在一个可预见的王国里。流逝的每一天都是前一天的镜像,也是第二天的素描。时辰的变换体现在天空的色彩、鸟儿的来去,以及难以察觉的千万个细微之处。当人类世界不再发出信号时,雪松叶簇上的一缕新色调、雪地上的一道投影都成为值得重视的大事件。我不再蔑视那些谈论雨水和晴天的人。对天气的任何评论都有着宇宙层面的意义。

P56  在小木屋内外,对时间流淌的感受并不相同。屋内,时辰如溪流般温柔地淌过。在户外的零下三十度中,每一秒钟都像一记耳光。所以,我的门槛并非一道分割温暖与寒冷、安逸与敌意的板条,而是连接沙漏中两个玻璃球的阀门,在这两个球体中,时间流逝的速度也不一样。

P59  木屋生活意味着有时间关注一些相似的事物,有时间把它们记录下来,有时间皎月这些写下的东西。而最妙的是,完成这一切后,还有多余的时间。

P60  对于有些书而言,我们是只敢在它周围打转的。其实,归隐山林是为了终于可以做一些始终令我胆怯的事。

P70  ”我们越不关注差异,我们的直觉就会越强;我们听见的不再是树叶的簌簌声,而是森林对风的回答。“

”有一天,蜜蜂发现了花朵,并以自己的温存对其进行加工。此后,美在世界上的地位就上升了。“

我对格言警句、俏皮话、箴言的热爱是打哪儿来的?我更倾向于个别而非整体、注重个人而非集体的习惯又是从何而来?碎片,某种曾经存在的物体的残存,它的形状里保留着原先那个瓶子的记忆。碎片或许是个生灵,怀念着已经逝去的整体,为与整体重逢而追寻。

P72  为了获得内心自由的感觉,必须有丰沛的空间与孤独。此外还得加上对时间的掌控、绝对的宁静、粗砺的生活,以及触手可及的自然美景。这些战利品的方程式最终导向小木屋。

P80  正午,我专注地看着雪飘落在雪松树上。我竭力全身心浸润在这一景象之中,尽量追随绝大多数雪花的飘动。这项练习相当费力。而有些人竟然把这称为无所事事!

P82  任何摄影镜头都无法截取风景在我们的心灵所出发的模糊回忆。

P94  无为使人对万物的感知力更加敏锐。专注于穹宇的隐士对其间最微不足道的一面都施以极致的关切。盘腿坐在杏树下的他听见花瓣轻坠池水的声响。他看见飞翔的白鹤羽翼轻颤,感到空气中升起甜美的花香,萦绕整个夜晚。

P97  归隐等于反抗。来到小木屋,相当于从操控屏上消失。隐士消失了。他不再发送数字足迹、电话信号、银行业务,摆脱了一切身份。他采取的是逆向的黑客攻击,退出这个大型游戏。此外,其实并不需要来到小木屋。革命的苦行应在城市中心进行。消费社会为人们提供了抵制它的选择:只需少许自律即可。在物资丰富的时代,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是过着脑满肠肥的生活,还是成为僧侣、在书本的低语间消瘦度日。后者无需离开公寓,也能回归内心森林。

湖泊

四月

P112  自身的欲望并非一概消失,小木屋也不是佛祖悟道时的那棵树。隐居生活使人的雄心缩减到可能的比例之内。行动事项范围变窄的同时,每项体验的深度却增加了。阅读、写作、捕鱼、登山、滑冰、林中漫步……生存仅剩十五种活动。

P115  写日记能滋养人生。每天与日记本白纸的会面迫使我们更加关注一天的事件——更好地聆听,更深邃地思考,更紧张地注视。到了晚上,如果笔记簿上无事可记,那将是一种冒犯。每天的记录好像是与未婚妻共进的晚餐。为了知道该向她倾诉什么,最好的办法是在白天思考。

P120  如果大自然会思考,风景便是它思想的表达。应该建立一门针对生态系统的心里生理学,赋予其中每个系统一种感觉。如此一来,我们将有森林的忧郁,山洪的欢乐,沼泽的犹豫,山巅的严肃,激浪那贵族般的轻佻……新的秩序:风景的人类本位说。

野兽

五月

P139  我喜欢雾,它是大地的焚香。

P144  国家监视一切,森林里的人则隐蔽地生活;国家监听一切,森林则是寂静的殿堂;国家控制一切,这里只承认远古的法则;国家要的是驯服的生命、光鲜外壳下的干涸心灵,泰加森林则释放人的野性,解开灵魂。俄罗斯人知道,如果情况变糟,泰加森林就在那里。这种理念扎根在他们的无意识深处。城市只是暂时性的体验,总有一天森林将覆盖一切。

P152  集结的美好之处在于,每一季都会礼貌地让出自己的位置。没有谁会纠缠不休。

P154  幸福变得简简单单:就是等待一些我们明知将会发生的事情。时间出色地安排了这突然出现的一切。城市的定律截然相反:人们苛求的是,出人意料的新鲜感必须一刻不停地处于饱满盛放的状态,新鲜事物的烟火永无止境地充斥时间,用转瞬即逝的花火照亮他们的夜晚。

P159  太阳和云朵在下国际象棋,把卒子放置在大理石质的棋盘上:黑白阴影的游走犹如骑士在冲锋陷阵。

P159  山峦是我所仰慕的。它们躺在那里,冷漠淡然,对生存感到满足。黑格尔的”就是如此“(So ist)是人类面对无限时说过的最有智慧的话。

P165  克尔凯郭尔在《论绝望》中写道,人会经历三个时期:唐璜式美学的享乐时期,浮士德式的质疑时期,绝望时期。或许还应加上林中的自省时期,这正是对前三个时期进行的合理总结。

P173  真正的爱难道不是爱那些我们截然不同的事物吗?这里是指一只昆虫,一只草履虫。爱就是承认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的事物的价值,而不是为自己在同类脸上的倒影大肆庆贺。爱一个巴布亚人、一个孩子,或是邻人,这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但要爱一块海面!一片地衣!爱一棵被风肆意欺凌的矮小植物!这才是艰难所在:对一只修复家园的蚂蚁感到无限爱意。

泪水

六月

P183  隐士既然无法得知当日的新闻,就得知晓古罗马的大事。《吉尔》中关于隐者族群有这一句话:”目的越少,生命就越有意义。“

P197  书籍比心理分析更能助人。它们说出一切,比生活展示得更好。在小木屋里,它们与孤独混合在一起,调制出一杯能完美抑制神经活动的鸡尾酒。

P203

溺亡的蝴蝶组成了惊心动魄的景象。成百上千的昆虫漂浮在湖面上,其中一些仍在勉力挣扎。我把小艇变成了救援巡逻船,轻轻地救起一只只蝴蝶,这些可怜的空中花朵坠落在光荣战场上。很快,三十只蝴蝶如同柔软的星星点缀着我蓝色的小艇。我则是这艘救助膜翅目的方舟的驾驶员。

平和

七月

P214  森林隐士拥有两个爱人,时间和空间。前者,他可以随意填充,对于后者,他的了解与众不同。

P215  热衷于极度微小的事物能让人做好准备,迎接无限平庸的生命。对于昆虫爱好者来说,一片水洼便是坦噶尼喀湖,一堆沙砾像塔克拉玛干沙漠一样广阔,一丛荆棘将化身为马托格罗索州。置身于昆虫的地理,那才是最终的一草一世界。

P216  湖片风平浪静时,倒影如此明晰,简直会把风景的位置与颠倒的图景相混淆。清澈的空气把划桨的回声传至森林。倒影是图景的回声,回声则为声音的图景。

P217  在获得最大限度自由的那一时刻,我也被剥夺了一切欲望。我感到湖泊的景色在心中展开。我唤醒了身体里的那个古老的中国人。

P223  森林中人是一台能源回收使用机。回归森林,即是回归自我。没有汽车,隐者行走;没有超市,他会钓鱼。没有锅炉,他用手臂砍树。”不得委托规则“同样适用于精神:没有电视,他打开了书。

P225  木屋生活是一张砂纸。它为灵魂除垢,使生命暴露在外,让精神狂野,使身体荆棘丛生,但它在内心身处铺展了如同孢子一般敏感的乳头。隐者用温柔填补了在礼仪上所缺失的东西。

P226  在俄罗斯,在表示满不在乎时,人们说“mnie po figou”,对一切都逆来顺受则叫做“报废主义”。报废主义是一种经由生命力修正的内心顿感。尽管报废主义者对一切希望都不屑一顾,但这并不妨碍他从当下的每一天中吸收尽可能多的滋味。

P234  我问自己,能否不通过血脉,而是经由抛洒的泪水取得俄罗斯国籍。我把鼻涕擤在苔藓上。我喝光了一升又一升四十度的烈酒,我喜欢在布里亚特面前撒尿。我学会了在窗前静坐,融化在我的国度,我闻过地衣的气味,吃过野蒜,遭遇过熊。我的胡须长了出来,时间纺出了它的纱。我离开了城市的墓穴,在泰加森林的教堂里生活了六个月。六个月,好像一生。

这是一件好事,你知道在世界的一座森林里,在那里,有一座小木屋,那里有一种可能,能不太远离生活的幸福。

(文章很长,人生很短,谢谢你读到这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