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营明清10~大礼仪之争
淫欲过度的朱厚照结束他短暂而荒唐的一生,无子,遗照其堂弟朱厚熜继承大位。
于是,朱厚熜于正德十六年(1521)以藩王身份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嘉靖。朱后熜15岁登基,又是一个少年天子,明朝多的是少年天子、短命皇帝。不过,比起其列祖列宗,朱厚熜算是长寿了,他活到六十岁。
朱厚熜继承王位后,因为是藩王来京,放眼朝廷,尽是些陌生面孔,一个个虎视眈眈。身边连个可信的人都没有。但是少年天子毫无惧色,他首先给满朝文武的下马威就是以怎样的方式进入京城。
朱厚熜到达北京城外的时候,礼部员外郎杨应奎、郎中俞才拟定的仪注,是按照准皇太子即位之礼,即由东华门入,宿文华殿。朱厚熜拒绝,理由是他不是皇太子。最后议定由大明门入,御奉天殿。在议礼的第一次交锋中,少年朱厚熜在一群儒生老朽面前占了上风。
之后,在自己亲生父母的身份上,与群臣展开“大礼仪之争。”即位后,念念不忘家乡的父母,如何尊奉亲生父母成为他的一块心病。朱厚照应该称孝宗为伯父,还是称孝宗为父亲?如果称孝宗为父亲,那么又该如何称呼亲生父亲兴献王?对世宗来说,议大礼一事不仅是要争取自己皇权的合法性,而且也是要逐步树立自己作为皇帝的权威,不能由着那些老臣掌控自己的命运,更不能当傀儡皇帝。
当然,老臣坚持他以过继儿子身份继承皇位,朱厚照则坚持以先皇孝宗侄儿身份登位。这不仅仅只是一个称呼问题,它是皇权与内阁之权利之争,是朱厚照在皇位上能都掌控朝廷的问题。所以,少年天子绝不让步,即便是与满朝文武对抗,也绝不屈服,甚至放话:不让亲生父母封皇封后,就不当这个皇帝了。
够强硬!
杨廷和曾帮武宗起草了一份遗诏,被朱厚熜拿来利用,成为迫使杨廷和改变立场的利器。
遗诏中用武宗的语气说:“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词,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
“嗣皇帝位”四个字最为关键,朱厚熜大做文章:“遗诏是让我来做皇帝的,不是皇子。”
只要皇帝有需要,那就不乏拍马屁之人。正当朱后熜和整个朝廷对峙的时候,一个叫张璁的新科进士,针对“为人后者为人子”的说法,写了一篇文章,为朱厚熜追封自己的父母找许多“理论”依据,而且引经据典批驳群臣。使得朱后熜龙颜大悦,立刻为张璁加官晋爵,成为议礼派的首领。由于有朱厚熜的支持,议礼派的队伍不断扩大,形成和反对派的对立局面。但杨廷和也不是吃素的,十几年内阁首辅的积垫,掌握着朝廷风向。他利用手中权势,打压所谓议礼派,群臣慑于杨廷和的权威,不敢不附和。
嘉靖元年(1522)三月,世宗朱厚熜勉强接受称父亲兴献王为“兴献帝”、母亲兴献王妃为“兴国太后”。与此同时,议礼派诸臣如张璁、霍韬、熊浃等人被以各种理由放到外地去做官,只剩下皇帝一个人与整个文官政府抗衡。
事情似乎有了终结,但朱后熜却不以为然。他按兵不动,伺机待发。这个世上永远不缺少马屁精,只要领导有需要,拍马者即便是舔勾子也在所不辞。
看到了升官发财机遇,巡抚湖广都御史席书草拟奏疏,附和张璁、霍韬之议,称兴献帝宜定号“皇考兴献帝”,但奏疏没能呈上。吏部员外郎方献夫上疏,也提出继统不继嗣之论。嘉靖三年(1524)正月,世宗朱厚熜交付文武群臣集议。杨廷和见世宗有意变更前议,就上疏请求致仕,以施压皇帝。哪知道此时世宗的统治已渐稳固,对于杨廷和的跋扈难制早已厌恶,就顺水推舟批准杨廷和致仕归里。
去除了杨廷和这个最大阻力,大礼仪之争的胜利砝码向小皇帝倾斜了。同年七月,世宗正式诏谕礼部:“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更定尊号曰‘圣母章圣皇太后’。于七月十六日恭上册文,遣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
朝臣愕然,纷起上疏谏阻。杨廷和的儿子杨慎鼓动众臣:“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于是,惊心动魄的一幕在京城上演:九卿自尚书、侍郎至员外郎、主事、司务等220人跪伏于左顺门候旨,大呼太祖高皇帝、孝宗皇帝。朱后熜命太监传谕:“尔等姑退!”但是,群臣到中午时分仍然伏地不起,撼门大哭,一时“声震阙庭”,企图迫使皇帝屈服。
哪知朱后熜根本不吃这一套,他态度强硬,行使皇权,武力镇压。他将为首的翰林学士丰熙等8人逮捕,逮五品以下官员马理等134人下狱拷讯,命四品以上86人待罪。锦衣卫奉诏拷讯丰熙等8人,其余四品以上者剥夺薪俸,五品以下杖责,被杖致死者16人,酿成了“大礼狱”。之后,世宗仍余怒未息,又命人将杨慎、张原等纠集者实行廷杖。张原当时即被杖死,杨慎等被削职为民或充戍边疆。这便是著名左顺门事件。
杨慎,就是那个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杨慎,可惜了博学多才的大才子,从此在边陲小镇度过余生。
左顺门事件之后,朝臣无人敢发异声,嘉靖七年(1528)六月,颁布《明伦大典》,备述议礼诸臣建议始末,以垂诫后人,并定议礼诸臣之罪。十五年(1536),朱后熜改其父世庙称“献皇帝庙”。十七年(1538)九月,又追尊为睿宗,并改其陵墓之名为显陵。至此,大礼之议,以朱后熜战胜朝臣,取得全面的胜利而告终。
朱后熜在长达10余年的时间里把精力都投入到议大礼上,绝不仅仅只是为其父母争夺皇考及皇太后的空虚名位,其真正目的在于加强皇权、冲破内阁制约,就其实质而言,嘉靖大礼之争实为皇权与阁权的争斗。朱后熜借大礼议风波加强了帝位,实现了他对明朝长达45年的统治。这与他的老祖宗朱元璋去宰相何其想象,都是为了一个字:权。
尊崇父母,即位不久就与杨廷和等朝臣在议兴献王尊号的问题上发生争执,历史上称为“大礼议之争”。这一事件从嘉靖即位之初的正德十六年(1521)开始,至嘉靖十七年(1538)世宗一方胜利结束,以杨廷和为首的旧朝臣受到打击,以慈寿皇太后(武宗的母后)为代表的皇族、勋戚势力也被削弱,世宗总揽内外大政,皇权高度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