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不一定非要耳提面命
今天是参加第四期7月30天共修论语正式打卡的第21天。以下是今天学习的内容:
01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亡”通“无”。
这句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古代的百姓有三种毛病,现在或许都没有了。古代的狂人是轻率肆意,现在的狂人则是放荡不羁;古代矜持的人是棱角分明,现在矜持的人是恼羞成怒,强词夺理古代愚笨的人是憨直,现在愚笨的人是欺诈伪装罢了。”
学习心得:
(1)在孔子看来,古者,狂、矜、愚,实则是直;而今人,这些毛病,更多的是为了耍诈,是为了扮猪吃老虎。所以,这也印证了孔子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简言之,古代学者学习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装饰给别人看。古之学者勤学苦修是真诚地为了提高自己,寻求个人道德境界的超越。而后来的学者只是为了装点门面给人看,将学问作为邀名买利的工具。
(2)告诫我们矜持也有内外之分。矜持这件事无可无不可,但是其中这个度我们要把握好。若是只是自矜于身份或者礼仪道德,那矜持便是约束自己的感情、行为,不轻易放纵感情,在某些事情上有所不为,这是一个向内的过程。但若是过了某一个界限,矜持成了苦守自己的愤懑,死死咽下自己的不平,心中的戾气无法排解便转变为对外的破坏行为,诸如抱怨、骂人、造谣等,通过对外中伤别人来获得快感,那这种矜持千万要戒掉,害人害己。
02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学习心得:
告诫我们,要远离巧言令色之人。因为巧言令色就是利用花言巧语去迷惑、取悦他人的行径。那些“巧言令色”之人,善于察言观色,见机行事,八面玲珑,讨人喜欢。但是如果从动机上分析,这种行为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多半是小人未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做出来的。
03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恶(wù):厌恶。紫之夺朱:朱是正色,紫是杂色。当时紫色代替朱色成为诸侯衣服的颜色。
雅乐:正统音乐。
这句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憎恶紫色夺去红色的光彩和地位,憎恶郑国的乐曲淆乱典雅正统的乐曲,憎恶用巧言善辩颠覆国家的人。”
学习心得: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明辨是非,扶正祛邪。
从颜色来看,古人把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类。间色,就是杂色,是以正色为基色掺杂别的颜色混合而成,杂而不纯。正人君子、正式场合是不能使用间色,否则便显得不庄重、不严肃。在这里,孔子认为紫色就是杂色。
从音乐来看,孔子认为雅乐是能够激励大家向上的,而像郑声那样的靡靡之音则会消磨人的意志。
从说话来看,能言善辩并不是什么缺点,但是要看用在什么地方,如果用在国家外交上,捍卫国家利益当然很好,但是如果鼓动唇舌,祸乱人心,甚至扰乱社会秩序,那就犯了大错。
04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我们这些学生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什么话了吗?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什么话了吗?”
学习心得:
孔子很钦佩老天,你看,老天什么话都没有说,但一切运转得很正常,这其实是哲学层面的感慨。就像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道其实是一种规律。古人很喜欢讲天地,因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三无私),简单来说,就是像天那样无私地覆盖万物,像地那样无私地承载万物,像曰月那样无私地照耀万物。所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可见天地日月的无私。这是一种大自然的哲学。
事实上,仔细反思,你会发现,好的教育不一定非要耳提面命。古人说“道法天”,把“天”当做自己的老师时,上天从不言语,只是四时轮转而万物生,如此循环往复,自有“道”在其中,等待人类去探索。其实,教育有时也应当模仿“天”,把道理都蕴含在里面,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自己去探索,而非老师刻意传授,耳提面命。有时老师说得多了反而适得其反,多放手、多鼓励、让学生的知识从实践中来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