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6.课堂上的“扶”与“放”

2023-09-25  本文已影响0人  小白记录本

上午听了一节语文课,课堂设计的还是步骤还是挺清晰的,也围绕着单元要素的重难点来设计,这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策略单元里的第三篇《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一篇科普说明文,既要突出阅读策略的学习和使用,还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定的科学知识,学习说明文的特点和说明方法。

老师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字词和课文结构进行了导入。然后,开始检查昨晚布置的提问题的作业“阅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理解的问题”,谁知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说明很多学生不会提问题。老师的鼓励下才有两三个同学举了手,他们站起来说出的问题“什么是游隼?”“什么是赤道?”“还有比光速更快的速度吗?”……学生说了自己的问题之后,教室里又沉默了。

这时候老师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说了自己的想法,是强调的,是学生应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有思考价值的,有启发意义的,而不是提出无价值的问题,比如说什么是什么的问题……老师并没有引导学生交流这些问题,而课后第三题要求的是“学生快速的默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老师的这番话: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让本来刚放松下来的孩子们,又紧张起来,他们再也不举手说自己的问题了。

在这里,老师,本来可以让举手的同学说自己提的问题,然后问班里有没有同学能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如果解答对了,老师可以问当事者是怎样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的是怎样想出来的。学生介绍自己的经验,比如说通过查资料,通过看书,通过看电视科普知识,通过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等等方法。要注意鼓励,对提问的同学和解答的同学都进行鼓励,学生在问和答的过程中,既学会了既交流了自己提问,解答了疑惑,又学到了学习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思考,一步步的把课堂带活,创造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打破学生课堂上沉闷不回答问题的现状。

本来就是这样的,学生的问题分有价值的,没有价值的,有价值的,没有价值的,是老师这样单方面定义的,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无论他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肯定是他不知道的,这个问题对他来说就是有价值的。另外,感兴趣的或者自己不懂的学生提的问题,并没有说非得提什么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单方面对问题的价值大小做界定,做分析,没有一点道理,更没有一点必要,反而会伤了学生提问的信心。

这是一“放”。

学生提了问题之后,教师又出示了一屏幕问题,目的可能是让学生来借助这些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可是在这里,老师又没有放手。她让学生一个一个问题挨着回答,学生齐答这些问题,说的特别笼统,老师并没有就这些问题让学生再次走入文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而是简单的告知了学生问题的答。

这是第二课时按理说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应该是有了理解,教师应该是带学生来品析课文的,但是从学生回答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课文内容并不了解。

或是这样的话,就应该让学生对老师出示的这一瓶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这样,课文的内容理解的就会好了。如果感觉课堂上的时间比较紧,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领取一两个问题进行交流,随后全班汇报。

是第二“放”。

第四步,老师让学生学习做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两种说明方法在文章中出现的次数比较多。学生虽然知道做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但是在文中找出来还是有点难度的。这一步,应该扶一下。

老师出示了这样的学习要求:读课文,圈画出课文中运用对做比较和列数字说明方法的句子,并说说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在实际过程中,学生并不能找出这些句子,老师在课堂巡视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一点,但就是没有给予指导,导致一部分学生跟不上。

如果老师在让学生圈画之前,可以先举个例子,学生是否找出来就更容易了呢?如果老师觉得自己讲的过多,可以让优秀的学生来交流自己找到的一个例子,这样其他学生就很快就能模仿圈画。

在这里要“扶”一下。

作为老教师,我们基本上都能把握住每个课时的重难点,目标制定紧紧的围绕课标,比较明确清晰,但就是在课堂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如果能改掉,一直以老师为主,以学生为辅的情况,收与放结合,我想肯定会受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