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一逝永不回 往事只能回味

2019-03-26  本文已影响0人  persist

        时光飞逝,回想这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心中感慨万千。三年前,我满怀憧憬的踏进了重大的大门,斗志昂扬的准备大干一场。三年后,虽然收获颇多,但也满是遗憾。 

        今天静下心来,对这三年做个总结。虽说个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是否努力上进,但我觉得导师的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记忆犹新的是第一次例会,导师和我们沟通了很多,了解到了研究生的培养和本科生有很大的不同,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系统性,思维的高度以及学生的独立性。

        导师对我的培养是完全放任的模式,基本上是任我们自由发挥,尊重我们的想法,不会强迫我们做任何事情。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导师会给出详细的指导和建议。在这种培养模式之下,培养了我的科研独立性,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方向便是在确定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目的的前提下开展相关工作;但是自己的创新性较弱,之前我问过导师:“自己的研究没有数据支撑,研究结果没有数据进行对比,没有研究的可行性怎么办?”。导师回答我说:“你可以逆向思维想一下,任何研究最开始都是没有对比数据的,那他们的研究是怎么进行下去的呢?你现在的研究没有对比数据正是你的创新所在,若你能够坚持下去将来你的研究会成为别人对比的基础”。导师的回答使我豁然开朗,若自己创新的方法是可行的,那么后续将会有大量的研究继续进行下去。

        导师的这种培养模式对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件幸运的事儿,他们自己能够大刀阔斧、独当一面。他们有扎实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终将达到导师的期望。但是对于大多数研究生来说,从学习型向科研创新型的转变可谓是困难重重,最终的结果便是在科研上并没有太多的成果,惭愧的我就是属于这一类型的研究生。我很清楚的知道导师对我们的培养是学术思维和科研能力,希望我们能够多多发表文章。但我对自己的期望是在学术上有一定的成果,最终还是要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成为一个优秀的综合性人才。显然,我离我的期望还相差甚远。

        当初了解到我们团队项目多,老师的管理比较严格,研究方向是智能自动化,工作基本上都是软件方向,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报考我们团队。最终,我如愿的进入了智能自动化团队。来学校之后,才了解到我的指导老师主要是和机械学院的老师合作,研究方向主要是机械故障诊断和工业智能化相关。经过多方面的考虑,觉得机械故障领域不太适合我以后的发展,所以我就没做这方面的研究,导师也很尊重我的想法。

        研一期间,主要是在阅读相关的文献,寻找自己的科研方向并学习相关的软件知识,java、html、数据库等,在这期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听到的最多的声音是女生不要做技术、女生不要做技术、女生不要做技术。我也曾犹豫过,但还是断断续续的继续相关的学习。研二期间,由于涉及到论文开题,所以在科研上面花了更多的时间。开题答辩由于选题过于理论研究、没有实际的应用、不符合专硕的培养要求,所以答辩没有通过。深受打击之后的我重新鼓足勇气、快马加鞭的寻找选题的不足,对研究内容进行优化,最终确定了毕设和论文的主体内容。论文选题确定下来之后,静下来思考自己之后的发展道路,了解过产品经理、软件测试的相关工作,最终确定了软件测试的工作比较适合自己,所以暑假期间从事了软件测试相关的实习工作,为9月份的秋招做准备。研三期间,正式的踏上了找工作的旅途,回想起各种面试经历,真的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软件测试相关职位对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编程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但是自己的基础不牢固,面试过程中很多问题答不上来,错失了很多优秀的工作机会,庆幸的是最终找到了相对满意的工作。工作确定之后不久,收到了期刊录用的消息,在科研方面有小小的成果,但科研方面和offer方面的成绩和刚入学的期望相比还差很多。

       导师的培养模式不适合自己,但自己能力不足却又没有足够的努力是没能成为期望中的自己的主要原因。希望导师在对师弟师妹们的培养上根据他们的特性选择不同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研究生。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足够的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我始终铭记着对青春最好的致敬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