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载道默岩文学

打马而过的旧时光

2017-12-03  本文已影响3人  庆青

  (二)

      生长在70、80年代时的我,正是懵懂的年龄,颇有些少不更事。于我,过年的影像也是难忘的。每逢过年,母亲会用自己的巧手做成的新衣为儿女穿上,虽布料甚是普通,然于我而言,穿新衣总是令我欣喜的。最吸引小孩的莫过于是过年的晚上,街上还有热闹的各项只有过年才有的民俗活动。譬如舞龙舞狮,譬如甩烟花,譬如打铁水等,都会让我兴奋万分,但母亲却强势地禁止我和姐姐们靠近它们,我总会想母亲担心的原因,许是担心铁水溅到我们身上来烧坏了她辛苦缝制的新衣,我有些嫌弃她的小家子气,但又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性格一直伴随着我,并养成我在离家万里、独立生活之后这种略胆小和死板守规则的意识。 我个人的认识就是遇事时我会内心翻腾,但外表恬静得中规中矩,父亲说这性格随了他。

        父亲年少时便在外读书求学,成为国家刚解放时学历较为稀少的文化人。后来很年青的父亲便成为地区交通管理的一把手,而我的母亲则是爷爷给予在外读书求学的儿子定下的童养媳,直到父亲求学归来,始知有这门婚事。当时正值刚解放,打到和批判旧式婚姻,父亲的组织出面来解除婚姻,但母亲的坚决和父亲的善良也就保全了这个包办的家庭(我一直认为父亲是极为善良的,若退婚母亲则会遭人耻笑而无法嫁出去。),于是便有了我的哥哥和两个姐姐,我便成为父母亲老来得子的最小的孩子。可这样形成的婚姻却让我从小在父母的吵吵闹闹中长大,为此影响了我对婚姻的理想认知。

        文革时期,人性顿失,但父亲依旧坚守他善良为人的本性。父亲后来偶尔闲谈会说起自己在军队武斗时,成功地解救了一个大人物,并冒着生命的危险连夜把这个大人物送离渝城。父亲总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

  或许是因为父亲的长兄在国民党时期便远离故土,49年后兄弟皆相隔甚远,家中皆老弱幼小,父亲竟然放弃事业正旺的工作返回家乡。后来又有组织调派父亲到外地工作,于是迁徙全家离渝赴沪,父母亲和长兄姐姐已上船即将出发时,船上的喇叭里却响起了爷爷病重通知父亲返回的广播,许是由于父亲牵挂着家中的我爷爷奶奶,父亲毅然带着家人返家了。回家后才知并非爷爷病重,却是姑姑和小叔叔不想父亲走后爷爷奶奶无人照顾而找的借口罢了,以致于母亲很多年还埋怨着父亲的当初的轻率。但父亲始终不后悔他的决定,他也始终如一地说不能丢下年迈的双亲而只顾自己的前程。

        父亲一直都是严肃的,我自觉很怕他,也就不亲近他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母亲交流的时间多于父亲,我印象中的父亲似乎很忙碌,在家的时间少之又少,我认为他对儿女的教育是放任而缺少关爱,这是我初中以来住宿离家后的感受,于是我不够亲近他也就很自然了。

  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我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直到今天还有遗留的后遗症。长兄长姐与我年龄差距太大,鲜有共同语言。与我年龄差距的小姐姐似乎也有自己的生活圈子,而更多时候她愿意跟随着长姐而不大搭理我,于是家中经常性是只有我寂寞地守着家。

  我家的院子前后都有大片树木和竹林,我还喜欢在院子里种些花草,比如好养的鸡冠花指甲花杜仲花等,都乐意地进入我的实验田任由我摆弄。我记得我还种过一株貌似君子兰的花,在大蒜头的顶部长出许多3cm宽的长叶子,我始终把它看成是君子兰般来侍候着,直到从大蒜头的底部竖起一丫圆圆的长茎,而在长茎的顶部开出了一大簇白色的且带有兰花般的触须的花,这着实令我惊喜万分,给我寂寞的少年光阴带来了好多的美丽,直到今天我那院子里繁花盛开的景象还时常在梦中出现……除此之外,我也种一些不开花的植物,比如万年青。我还种活过一棵松树,直到高中毕业它还高高地耸立在院子的边缘。

  父亲也是一个爱花之人,还喜欢在前院后院种上几棵李树桃树杏树,还有枇杷和柑橘和葡萄,甚至种上了高大的皂荚树和攀援生长得繁盛的金银花,和花盆里的茉莉花。回想那些满树的硕果累累,回想那些满足幼小孩童馋嘴的时光,回想幼时的自己一想吃就攀援上树,坐在果树上悠哉悠哉吃得香甜的时节,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父亲,那是怎样的一种智慧在贫乏的年代让儿女成长多年以后始终觉得幸福的时光。

        从小不喜昆虫类生物,不管是蚂蚱还是蚯蚓,看着蚯蚓会让我想起蛇而怕它,但也有一种小小的虫类成为我的宠物。我家的房子的后院有一排整齐的杨槐树,屋檐下便生存着我的小宠物,它有个名很惊人,我叫它“地蛊牛”,夏天到来之时,杨槐树开出的槐花发出清幽的花香令我沉醉,空闲时候的大多数日子我都是一个人躲在后院的屋檐下掏出许多只“地蛊牛”,然后让它们排队行走,再把它们藏进沙土里希望下次再找到它们,但总是令我失望,几乎很少在下一次能再找到它们。当然,找到了我也不一定认识,它们是永远地沉默着而只是让我消遣寂寞的时光的。

        岁月总是在不经意中流逝掉,我也渐渐长大,打马而过的时光带着我奔向成长的未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