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一日》
《横山一日》
文/赖维书
立秋第四天,我们山下的同学,受山上避署同学邀请,到离重庆主城区最近的避暑圣地,綦江横山风景区去耍一次。
四公里乘车,两个小時车程,上午十一点,左拐右拐来到横山山顶。
山下看山上,总有一些羡慕的风景,不说别的,怎么山上的同学一改時尚打扮,摇身就变成了一个秀美的村姑,居然还背了一个漂亮的小背篓,村姑同学笑声中回应,山上避暑穿着相对随意,是不是感觉有点没收拾?哪里哪里,村姑打扮还要漂亮些,不说别的,小背篓蓝花衣,看倒好年轻哦。哈哈哈.....一串爽朗的笑声。
一月不见,啰嗦龙门阵又吹起,哪个同学又怎么样了,哪个同学的孙子乖得很,哪天去买菜,又碰到一个家乡人,吹了很多好听的.....
突然,村姑同学说,等会带你们去见一个朱沱人,原来住在南华宫操埸边边的,我说这么多年了,真还没有那个记性,确实回忆不起,等会见面看认得不。
走进横山镇,不太宽的街道,干净整洁,有石板街,有老树,有老宅,还有小巷的悠静。看来,这个横山还有些古老的东西。
找家馆子坐下吧,村姑同学忙上忙下,点菜点酒点茶水,电话一打,xxx快点过来哦,他们都到了。听见电话那头说:要得。
凉菜刚上齐,进来两客人,村姑介绍,这个是李老师,那个叫方xx,朱沱的。哦哦哦,老乡好,先请坐,慢慢聊。
刚见面感觉面生,听声音,却是那熟悉的乡音,瞬间,翻遍所有的记忆,也难寻方女士昔日的身影,50多年了,時间太久远。
慢慢地说着听着,哦,原来家住朱沱街上哪里哪里,有几个兄弟姐妹,有哪些同学朋友,还有1971年伪知青下乡的经历。回忆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你是高小68级的,我们是67,高小都没毕业啊,还当了知青。不容易哦,几十年不见,真是,他乡遇战友,我们共有称号的伪知青。
伪知青,就是假装的知青,但又是真的知青,用来说绕口令吧,肯定还会"狡豪","知青伪知青,伪知青知青,不是伪知青是知青"。难忘的1971年哦,苦了我们那一批人。
互相聊天,伪知青总有他们共同的话语,那哈我们下乡接受再教育,好苦好累哦,没有电灯手机,煤油灯下的夜晚,真的很漫长……
哎,那些往事永远都摆不完,今天摆点高兴的。
问,你两口还潇洒嘛,二人世界在风景区。方女士说,我老公李先生是本地人,有百年老宅在这里,很宽敞的房子住着一大家子人,夏天来横山,凉快回重庆。
问,你怎么嫁到綦江的,是看中这里的风景,还是有其他原因。答:也许是今生注定的姻缘吧,当了知青9年多,最后回城,工作三年后,经朋友介绍,恋爱三个月,嫁给了李先生,结婚30多年,感谢老公的关爱照顾,有女儿,一家生活很幸福,老公到哪我到哪,不打牌不唱歌不跳舞。大家听后哈哈笑,喂,方女士,真会说,打牌唱歌都不会,只和老公把手牵。
李先生说,我也是1969年的綦江伪知青,1970年纠错回城工作,下乡不到16岁,回城17岁多。忙问,为啥綦江69年高小超龄生下乡,李说,我也搞不清,反正那時綦江的超龄生与初中生是一起在69年下乡的,70年超龄生下乡纠错回城。这就怪了,71年的江津县,却又重复着错的伪知青下乡政策。一个政策,两个标准,当時的四川省政策,重庆市高小生(超龄生)不下乡,进厂当工人,县及以下的城镇户口高小生,下乡当知青。
午饭后,村姑同学带领我们去参观了横山的凤凰谷花海风景区,虽然已立秋,但暑热并未消去,乘电瓶车走马观光看风景,只选择了荷花风景点,在横山留个影。
晚餐了,村姑老公准备了丰盛的美食,凉的热的,抄的蒸的,干的稀的,啤酒饮料,让你喝好吃好,酒醉饭饱才安逸。吃的人却各有各的招式,有的想减肥,慢悠悠地整,有的不怕醉,干了一杯又一杯,人没几个,吃法几路人。
短暂的一天很快过去了,夜幕下,我们就要告别横山,回到自己家里,上车前,村姑同学还为各位准备了一袋晚熟玉米,让我们又吃又包的。
招手,开车,离开凉风绕绕的横山,驶向星光璀璨的重庆。
横山好玩,村姑同学热情贤惠。横山再见!!
2017年8月11日(原标题,伪知青,爱在永恒)
2018年8月8日修改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