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游记一
一 云南地貌与民族
云南全省总面积为39.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八位。北与四川省、东与贵州省、东南部与广西壮高原山区省份,云南的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全省土地面积84%是山地。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的地势特别高耸,呈高山峡谷地貌,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巨大山脉和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巨大水系相间排列,呈南北走向,为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区,著名的世界遗产地—三江并流区,就在这里。从高山峡谷区向东南方向,山脉的高度逐渐降低,江河山系间距也逐渐呈帚状散开,直到呈低山丘陵宽谷地形。全省最高点是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境内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峰,海拔高达6740m。最低点是滇东南红河哈尼族自治州河口县境内的南溪河口,海拔76.4m。
云南地处北回归线两侧,属于热带、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一年四季的太阳光热能较多。旱季盛行干燥的大陆季风,雨季为湿润的海洋季风所控制,形成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的气候特点。但因境内地形复杂,山峦起伏较大,海拔高差悬殊,由河谷到山顶因高度上升产生的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全省年平均气温在4.7~23.7℃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19~22℃,最冷月平均气温6~8℃,年温差一般为10~15℃,日温差可达12~20℃。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平均1100mm;80%~90%的雨量集中在每年5~10月,但各地的降雨量差异明显。云南素以“植物王国”著称于世。据不完全统计,云南有高等植物426科,2592属,17 000多种,其科、属、种数量分别占全国的88.4%、68.7%和48.8%。全省植被大体可分为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亚高山针叶林区三种类型。热带雨林和季雨林主要分布于滇南和滇西南地区的低纬度、低海拔地带,与热带气候区域相一致;亚热云南素以“植物王国”著称于世。据不完全统计,云南有高等植物426科,2592属,17 000多种,其科、属、种数量分别占全国的88.4%、68.7%和48.8%。全省植被大体可分为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亚高山针叶林区三种类型。热带雨林和季雨林主要分布于滇南和滇西南地区的低纬度、低海拔地带,与热带气候区域相一致;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范围较广,在广大的低、中山地均有分布,原始植被被破坏以后,多为云南松林所替代,或退变为荒山草地;亚高山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北部高纬度及高海拔地带,该区域的原始植被还有高山灌丛草甸和箭竹林等。
云南人多居住在山间盆地,当地人把山间盆地称为“坝子”。这里因地形崎岖,古时交通不便,众多山脉河流阻碍了不同地区人们的融合与交流,久而久之,形成了众多民族。云南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以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它们是白族,佤族,傣族,怒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布朗族,独龙族,哈尼族,德昂族,基诺族,普米族,纳西族,拉祜族、回族、彝族、壮族、苗族、藏族、瑶族、满族、水族、布依族,蒙古族。其中,前15个民族为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
二 昆明城边逛官渡,滇池岸旁过龙门
“昆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写入作“昆”、“昆弥”或“昆淋”,早期并非城市名称,而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日的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这里的气候宜人,四季如春,誉为“春城“。 “昆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写入作“昆”、“昆弥”或“昆淋”,早期并非城市名称,而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日的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这里的气候宜人,四季如春,誉为“春城“。
2018.10.2我们从北京飞到昆明,出了飞机场,确实没有进入低纬度区域后扑面而来的热气熏蒸感觉,这里的10月,雨季还未结束,早晨刚刚下过一场小雨,地面湿润,天空湛蓝,比北京的天气倍感清爽舒适。旅行社接到我们几个游客,送到酒店后便由着游客休息或自行。我们看时间尚早,于是,开启导航模式图,寻找饭店,吃一顿再游历。
我们找到一处小吃店,因不是吃饭正点只有米粉可吃,这可是货真价实的民间淳朴的小吃店,米粉自己想吃多少拿多少,自己加调料配菜,这是最民众化的小吃,常见的几种蔬菜、猪肉、鸡肉、油炸猪皮、腌渍菜等随意添加。我这个北方人事实上不喜欢地道的米粉,但是为体验不同口味食之也是旅行的一种乐趣。吃饭之间,还可与当地人交流,因为以我的经验,省会城市规划的道路、建筑、商业布局都大同小异,要看所谓的城市特色之地,必须要先查资料或询问本地人,然后再去高楼林立的森林中去寻访那尚存的古人留下的特色之处。果然,闲聊中知道,距离这小店一里之外就是昆明的一处古滇地遗存—官渡古镇。
历史悠久的官渡镇位于昆明东南郊,地处滇池北岸、宝象河下游,是昆明地区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镇之一。官渡古镇文化古迹众多, 人文景观丰富, 在不到 1.5 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就有唐、 宋、 元、明、清时期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等多处景观。官渡原名“窝洞”是滇池岸边一个螺丝壳堆积如山的渔村。早在唐代,“窝洞”便是南诏国王公游览滇池时理想的驻足之地。宋代,大约在1180年至1190年间,驻守“鄯阐”的演习高生世,常乘舟至窝洞游览。高生世的船绳于岸边,于是便把窝洞命名为“官渡”。元代,孔子楼在官渡建立起来,这对官渡子弟读书习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这里走出了著名文人王思训。王思训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任过江西学政,他曾当过幼年雍正皇帝的老师,康熙帝曾赐他书万卷。王思训荣归故里之后,建赐书堂典藏。至今赐书堂犹存。到了清代,官渡古镇在今螺峰、秀英、西庄和尚义4个村子的范围内已形成洋溢着浓浓文化色彩“六寺七阁八庙”的建筑群。这些壮观的建筑与自然风光相融合,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图,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任过江西学政,他曾当过幼年雍正皇帝的老师,康熙帝曾赐他书万卷。王思训荣归故里之后,建赐书堂典藏。至今赐书堂犹存。到了清代,官渡古镇在今螺峰、秀英、西庄和尚义4个村子的范围内已形成洋溢着浓浓文化色彩“六寺七阁八庙”的建筑群。这些壮观的建筑与自然风光相融合,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图,形成了所谓官渡八景,即“古渡渔灯”、“螺峰叠翠”、“云台月照”、“杏圃牧羊”、“凌云烟缭”、“滇南草坪”、“金刚夜语”和“笔写苍穹”。 这不仅让人想起杜牧描写江南风光的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虽不不是江南,但可想像胜似江南。但是,如今,此景早已成了历史,我只能通过文字记载去展开一番想象的美景了。
走在官渡镇古街中,满眼的是商铺和熙熙攘攘的人流,街面很干净,除了房屋有古旧特色,其它毫无亮点。街道口牌坊上“酒吧美食街”几个字最有现代感,这几个字可以说开启了云南古城特色的雷同模式。其实,南北方的古城莫不如此,千篇一律。几年前去过的山西平遥古城也是商贾云集,市井生活全无,成了观光客走马观花的街市。社会的变迁给古城带来现代生活的商业繁华,但总是缺少了些地道的当地生活韵味,走在这样的街市,一种莫名的遗憾油然而生,使人感到繁华背后是空洞。也许,当社会真正发达到成熟的阶段,那时的人们不会为生计呕心沥血,也不再见利忘义,不再一切行动都去盲从,能够具有真正独立思想,能够活出真正自我,那时我们的旅游业也许才会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吧。
走过官渡古镇,第二天随导游去了昆明西山。
西山位于昆明市西郊15公里,由华亭山、太华山、罗汉山等组成。它峰峦连绵40多公里,海拔1900米至2350米。相传古时有凤凰停歇,见者不识,呼为碧鸡,故也称碧鸡山。凰停歇,见者不识,呼为碧鸡,故也称碧鸡山。又因形状像卧佛,也叫卧佛山。元明以来,又称太华山。因其在城西,人们惯称之为西山。龙门石窟位于西山风景区终端,北起三清阁,南至达天阁,是云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 据说,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1781年至1853年,历时72年,由吴来清、杨汝兰、杨际泰三人分三阶段组织众多石匠开凿,是整个龙门石窟之精粹所在。在入口处有一圆柱石坊,上书“龙门”二字,并刻有“元宝”,据说能保佑人发财发达,吉祥如意,所以游人都喜欢用手摸一下。
古人遗迹开发出来后成为现代社会人文旅游资源,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中外莫不如此,开发中,资金的投入和仿古修复的技艺不同,有些古迹损毁 之后重新修复也无法再现当时面貌。但是西山中原始的凤凰岩还有原来样子。在峭壁上俯瞰滇池,云雾朦朦,昆明市若隐若现。滇池污染严重,这几年在花巨资恢复生态,人类社会就是这样颠倒往复,毁了风景,再造风光。历史长河,滚滚东流,再翻云覆雨,汇成江河,循环往复。
西山有一名人安睡于此,最该纪念。人民音乐家——聂耳的墓园,坐落于云南省昆明市的大华寺与三清阁之间的山坡上。聂耳(1912-1935)是云南玉溪人,中国著名的作曲家,《义勇军进行曲》作者,出生于清寒医家,1933年入党,1935年在日本溺水逝世,1938年归葬于昆明西山。1954年重修聂耳墓,墓碑上镌刻郭沫若手书“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1980年5月,昆明市将聂耳墓迁于西山太华寺与龙门之间,新墓形似一架弹拨乐器。出生于清寒医家,1933年入党,1935年在日本溺水逝世,1938年归葬于昆明西山。1954年重修聂耳墓,墓碑上镌刻郭沫若手书“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1980年5月,昆明市将聂耳墓迁于西山太华寺与龙门之间,新墓形似一架弹拨乐器。
聂耳英年早逝,但后人十分纪念他,在他家乡玉溪市修建大型广场,形如小提琴。
走进云南才有意识地关注云南,若不是偶然知道了聂耳安眠于昆明西山,也不会去特意下载玉溪市广场这张航拍图片。
云南游记一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