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简友广场想法

那些关于美食的记忆

2020-08-11  本文已影响0人  山风与呢喃

中国人能被记住的美食,大抵都和回忆有关,童年、情感或者情怀。

在人们尚且不懂酸甜苦辣咸的滋味之前,对于进食的原生动力,是饥饿。

饿,贯穿了我整个童年。

我总是饿,总是馋,嘴里总想咀嚼点什么东西,才能满足似的。

但是家境不允许我能随时随地买到吃的,那个年代,也不是物资丰富的时期。

记得在家附近有一个奶牛场,父母听说喝牛奶对孩子身体好,每天都去打一杯鲜牛奶让我喝,但我喝了总是长疹子,身上一片片的红疹,医生说这是热毒,不能喝鲜牛奶,要喝就喝奶粉。

那时候的奶粉算是高档货了,不是我们能负担的,迫于无奈,只好停了牛奶。

以至于后来物资丰富了,我看见超市里有盒装牛奶了,也需鼓起勇气才能买上一盒尝尝,那味道和记忆里小时候的牛奶味很相似,但又好像不一样了。

不过,疹子是不会长了。

小时候,我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楼上楼下的跑,一天能跑好几个来回,一刻静不下来,以至于父母觉得我有多动症。

也正因如此,我饿的特别快,吃不饱,成了我的少年烦恼。

大晚上饿的睡不着,咽口水,眼巴巴的望着我妈。没办法,妈妈用酱油给我拌了饭,再配上豆瓣酱或者酸豇豆,又咸又辣又酸,我能就着这些东西吃两碗白米饭。

记忆的片段里,是我站在厨房门口,端着碗扒拉米饭,食物经食道进入了肠胃,渐渐的,心境不再躁动,不再烦恼,不再焦虑。儿时单纯,只要能吃饱饭,就会无比满足。

那些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食物,成了我成长中最为难得的美食。

等到长大,家境越来越好,能吃肉能吃鱼,尝遍了酸甜苦辣咸,也不再饿肚子。甚至于开始有意的减少食量,以保持身形。

但,儿时的那碗酱油拌饭,成了我挥之不去的印记。

我那时尚不明白,简单,才是难得。

-------------------------------------

社会高速发展之后,食物不仅变得多样性,也变得更加鲜明。往往带有地域特色和标签,譬如四川的美食,给人总是麻辣鲜香的印象。

去哪里都摆脱不了辣椒的影响,但是,在我的记忆里,最为深刻的一道菜,是父亲做的滑肉汤。

选上好的排骨,切小段,用葱姜蒜料酒花椒等大料腌制入味,然后冲洗掉调料,加生粉和少许盐,加水揉制,保证每一块排骨都均匀沾上生粉,最后揉制到排骨挂糊有点粘手就算是好了,放入烧滚的沸水中,一个个排骨很快就能成型。最后快煮熟的时候,加萝卜或者山药,等熟透了,盛上满满一大碗汤,有肉有菜,撒上一把小葱,香气四溢。

父亲最为自豪的,是他做的滑肉汤,汤色清亮,挂糊不散,有滋有味,排骨肉滑鲜嫩,萝卜晶莹透亮。这是他的手艺。

在寒冷的冬季里,来上这么一碗汤,从头暖到脚。

这是我最欢喜的一道汤。出去吃过很多滑肉汤,有口口相传的招牌菜,有那谁谁的拿手菜,在我舌尖尝过之后,都差那么点意思。

最美味,不过是父亲手里的这碗汤。

只是,我再也吃不到这样一碗汤。父亲去世之后,妈妈也做过一两次滑肉汤,不是那个味道了。

从此以往,也许我还会吃到好吃的汤,但父亲的这一碗汤的滋味,再也没有了。

-------------------------------------

小龙虾是最近几年突然兴起的美食。放在以往,我是敬谢不敏的。那钻在田里打洞的小东西,脏兮兮黏糊糊,还喜欢挥舞着两个钳子张牙舞爪。

看了实在是没有好感。

在遇到他之后,好像这小东西也是可以尝尝的。

他很会做水鲜,其实做的蒸鱼也是极为鲜美的。但是,我唯独对小龙虾念念不忘。

他不是四川人,不吃辣,做的菜大多清淡。为了照顾我的口味,才把小龙虾做成了麻辣味。

闷热的夏季,他从机场接我回去,兴致勃勃的说,早上他买了小龙虾,回去就给你做。

我说好。

那狭小的房间里,窗口的天空是乌云朵朵,我和他满身是汗,站在厨房里挥汗如雨的处理盆子里的小龙虾。

买的时间长了,这些小东西有些恹恹的了。

他着急,怕小龙虾不新鲜,吃了拉肚子。

所幸,扔掉个把个不新鲜的,还能有一大盆。

起锅烧油,烟熏火燎,他光着膀子站在灶台前,颠锅炒菜,汗水已经湿透了。我甚至有点怀疑那一锅小龙虾里,有股子异常的咸味。

油亮油亮的小龙虾,鲜红的辣椒,咬一口,麻辣香甜,再来上一杯黄酒,惬意又舒适。

他辣的脸色绯红,还是忍不住一个接一个,我笑的前俯后仰,笑他馋嘴。

昏黄的台灯晕染之下,彼此微醺,眼眸星辰

今夜月色真美啊。

-------------------------------------

一屋两人,三餐四季。

人生所求,不过如此。

那些直达内心的食物,熨帖的不止是胃,更是那柔肠百结的情。(更多精彩,请关注GZH:山风与呢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