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场修行佛、儒、道专题佛如是我闻

如何真正实践心经?噶玛巴

2019-06-18  本文已影响2人  江山如画柳暗花明

2016年8月16日 - 印度HY,Gurgaon

今天下午,噶玛巴继续讨论八个部分,重点关注第五点,Shariputra提出的问题:

一个贵族家庭的儿子,一个贵族家庭的儿子或女儿,如果希望实践智慧的深刻完美,应该如何培养?

噶玛巴将他的讨论缩小到这句话的两个短语:“一个贵族家庭的儿子或女儿”和“希望练习。”从第一个,“贵族的儿子或女儿”(在梵文kulaputra和kuladuhitā),他选择了家庭这个词,实际上在梵语中意为“种姓”,而在佛教背景下,它指的是出生在大乘佛教中的人,他们已经成为佛陀的孩子,因此是佛陀家族或血统的儿子或女儿。在一篇关于心经的评论中,哈里巴德拉指出,“家庭”在这里表明了能够被开悟的品质,因此“种姓”指的是能够完美地参与和实践这种潜能的人。

即使是现在,强调演员系统也是印度的习俗。在他们自己中,某些种姓的成员将彼此称为“贵族或贵族的女儿”。由于这种礼貌的地址是印度古代习俗的一部分,阿提莎在他的“智慧之心”评论中指出“儿子或者一个家庭的女儿“指的是那些专注于启蒙的人:这些人”希望实现智慧的深刻完美“,目标是完全被唤醒。他们有实践的愿望,但目前还没有出现在大乘路上,尽管他们非常尊重它,并希望与大乘有关的生物受益。本文中的大多数评论家认为,本文中的“贵族”或“种姓”是指出生在佛陀家族或大乘佛教家庭中的人。

不同的血统以不同的方式定义种姓。还讨论了四种不同类型的贵族 - 听众,孤独的实现者,菩萨和佛陀。mahayana,madhyadmaka和仅限思维的学校进一步定义了种姓。通过(1)我们天生的品质和(2)我们培养的品质,还有两种基本方式来看待种姓。

然后,噶玛巴看着欲望这个词,他将其定义为“有希望”或“想要做某事。”我们通常所知道的欲望和经文中提到的欲望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情绪或心态。在佛教中,有一个特殊的术语,被理解为永不满足的欲望或贪婪。在阿毗达玛,欲望被分开,与贪婪不同。渴望是一种简单的欲望,一种对某种东西的渴望,但是贪婪是对世俗事物的强烈执着,无法释放或放弃。然而,我们经常无法区分这两者并将它们融合在一起。欲望的对象是巨大的,不仅限于世俗的事物,甚至不限于佛法。贪婪的对象仅仅是为了世俗的事物,

因此,仅仅想要佛法,不会是贪婪,也不想要某些东西也不会带来痛苦。例如,想要让别人受益不会带来痛苦或痛苦。另一方面,贪婪可以保证产生痛苦。简而言之,欲望更加中立,它可以是好的或坏的,贪婪绝对是一种痛苦。欲望更纯洁,贪婪是消极的。然而,我们不应该以过于复杂的方式思考欲望,因为它可以转化为贪婪,所以只需简单地思考它。

然后,噶玛巴提出了术语练习。经文说:“......实践智慧的深刻完美。”大多数佛教徒这个词很多。这是什么意思?我们很难掌握它的真正含义,并且有很多方法来定义它。一些作家根据角色本身来解释这个术语,并说练习就是“纠正一个人的行为。”其他人说它指的是精神实践,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是与神,鬼和菩萨交流的一种方式。

为了研究其意义,我们需要将中文单词分为两个字:Xiu意为“修复,纠正”或“纠正”,而Xing意为“实践,行为”或“走路”。首先是藏语(cho pa,spyod pa),然后是Xiu(che pa,spyad pa),所以顺序与中文相反。这个重要的词是什么意思?这意味着,“使用般若(智慧)来实现深刻的空虚。”

大乘佛经经常谈到佛法的三个方面:地面,道路和成果。“理由”是指理论基础或观点; “道路”是指承认基础的智慧; 而“结果”指向了这种智慧的结果。

“心经”中阐述的关键点是空虚,这是经文的基础。但是如果我们看一下佛经的文字,我们就会发现Shariputra没有问过空虚; 相反,他问一个人怎么练习谁想要练习深刻的般若波罗蜜?他的问题来自于道路的观点; 它是基于路径,而不是基于地面或理论。

为什么Shariputra没有直接询问空虚?很多人来问我这样的直接问题。“我们心灵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指出心灵的本质?”“你能直接向我们指出吗?”他们不会问如何训练或如何实现心灵的本质。他们只是希望我直接向他们指出。他们说,“我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你能告诉我吗?“

为什么Shariputra没有直接询问空虚,而是如何训练呢?第一个原因是大乘的本质和大乘的实践密切相关。作为大乘修行者,我们需要练习大乘理论或思想。换句话说,我们必须使用大乘路径来体验大乘佛地。这意味着理论和实践是不可分割的。通常我们认为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它们根本没有联系。然而,我们不应该认为佛陀的理论是一种思想,一种概念。

大乘练习是体验和实现大乘空虚。所以Shariputra问Avalokiteshvara如何训练大乘方法,如何发展和允许大乘智慧表现出来。观世音菩萨从空虚本身回应。这表明,要表现出这种智慧,就必须完全实现空虚。

许多学生问我,“我希望有我的智慧表现。”或者“我非常愚蠢,你能让我变得更聪明吗?”人们认为我可以做一个手术,打开他们的大脑并插入像存储卡这样的东西所以他们会变得非常聪明。为了表达我们的智慧,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观点。如果你有正确的观点,那么智慧将逐渐显现出来。没有准确的观点或理由,智慧就不可能出现。而且我们不能使用我们平凡的智慧,因为它不像真正的智慧,也不会深入。要表现出真正的智慧,你需要正确的观点。

在这里,Shariputra从智慧的角度提出要求,而观世音菩萨正在从空虚的角度回答。空虚是对象,主体是意识; 它类似于支柱(物体)和感知它的眼睛意识(主体)的关系。

在第一节中,我们提到了不同种类的般若或智慧。prajna的路径指的是Shariputra提出的问题,而天堂般的般若指的是观世音菩萨在解释深刻的空虚方面的反应。最后讨论了Shariputra没有询问空虚但想知道如何在般若训练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涉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我们的重点不应该过分强调理论,而应该更多地强调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当我们过于专注于理论时,我们的大脑会变得有些奇怪; 慢慢地,佛法和我们的实践之间会出现差距。问题会笼罩我们的脑海。所以我们必须运用这些理论并将它们付诸实践,而不仅仅是将它们放在脑海中。我们需要用我们的思想来真正体验哲学,然后我们才能澄清我们的疑虑。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是消除我们疑虑的最佳方式。因此,Shariputra询问如何练习而不是解释空虚。

在“心经”中,我们学到了一种帮助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重要的是你的思想是否得到了解决。如果我们读过许多经文但我们的思想根本没有改变或改进了一些,那么这真的很可惜。太伤心了,它让你想哭。在另一个经文中,据说理论和思想只是让我们发展或表现我们智慧的方法。

Shariputra问题的第三个原因与Maitreya的文本有关,这是一种在西藏受到高度重视的明确实现的装饰品,它对待诸如十八种空虚之类的主题等等。它提出了各种方法来分析空虚并揭示未见之处。印度有许多般若波罗蜜的经文; 最长的是三百多万字长,然后有十万经文,两万经文,十八节经文,八千经文等等。在中国,最长和最完整的般若波罗蜜(Prajna Paramita sutra)是由玄an翻译的600个分册或卷中的一个; 还有十二万五千节经文和其他经文。

所有的经文都呈现出空虚; 他们展示了实现它的各个阶段,从普通的头脑开始,一直走向佛陀。有许多不同的经典,不同的细节水平和不同数量的经文。导致空虚的完整阶段只能在较长的经文中找到,例如在十或八千节经文中。“金刚经”和“心经”较短,尽管他们确实建议如何练习空虚和发展智慧,但他们并没有详细介绍这一过程; 没有关于如何成为佛的蓝图。

简而言之,我们需要知道的是,Xiu这个词意味着我们需要正确地训练我们的思想。我们如何纠正或纠正我们的想法?我们继续理解空虚理论,但我们并不止于此; 理论必须对我们的思想产生一些影响。邢意味着我们需要用理解空虚的方法训练我们的思想。我们用理解空虚的智慧训练我们的思想。空虚不仅仅是理论; 我们必须把对空虚的理解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Maitreya概述了菩萨的三种不同活动,但这对初学者来说很难,所以从菩萨开始的人可以练习十种佛法活动:(1)写出佛法的字母; (2)提供产品; (3)听佛法; (4)慷慨,(5)阅读佛法; (6)背诵佛法; (7)解释佛法; (8)背诵佛法; (9)思考佛法; (10)冥想佛法的意义。今晚我们将一起练习第一部,写出字母,然后写出一本心经。

佛教有许多不同的练习方法,但如果我们不勤奋练习,那么它们就没用了。如前所述,Kadampa大师说今天所有的佛法都需要实践。我们需要的态度是,“现在是我的机会。这一刻我将创造我的未来。“如果我们不努力去理解大乘的思维方式,那么即使佛法非常有效,它也不会对我们产生任何影响。

遵循修兴一词的含义,我们现在知道我们应该努力去理解空虚。你来自远方并花钱来到这里并获得心经的解释。最重要的是,当你回到家时,你必须继续努力去了解空虚。这是练习心经的真正方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