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心理学

你的减肥计划咋又失败了?

2019-06-04  本文已影响0人  壹脑云

Hello,

这里是趣味心理学,我是墨心~


不知不觉已跨入六月,你还记得年初立下要减到100斤的flag吗?


现在你摸了摸腰上那一堆油腻的肥肉,瞅了瞅那愈发粗壮的大腿,不禁纳闷我的flag咋又倒了?


是自制力不够吗?是,但不全是。


如果你对减肥的认知还只存在于要有自制力,要坚持运动,要克制饮食。那么你就需要用科学的心理学来指导你的减肥啦!


接下来我分别要从行为设计学、社会心理学以及进化心理学,给你一些科学的建议。


容器越大=食量越大


希思兄弟在《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介绍了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


康奈尔大学“食物与品牌研究实验室”负责人布赖恩·万辛克主持开展了这项研究:


研究人员给每一个进入电影院的观众一桶爆米花和一杯汽水。爆米花和汽水分为两种型号,大桶和中桶。


研究人员在电影开始前和结束后偷偷称了每桶爆米花的重量,从而精确地得到每位观众吃掉了多少爆米花的数据。


实验结果相当令人吃惊:拿到大桶的观众比拿到中桶的观众多吃了53%。


实验结果非常清楚:容量越大=食量越大。


已经被说服的朋友们可以跳过下一段了,有质疑的继续看。


实验中的爆米花经过了特殊处理,贼难吃。它们做后放了整整5天,不但不新鲜,咬起来还会吱吱作响,所以几乎不存在有人喜欢吃它们;


每个人都拿到了自己吃不完的爆米花,排除了有人非要吃完整桶和多人分吃一桶的因素;


后面研究者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群,实验细节怎么改变,实验结果都一样。


现在,你应该相信了吧。且不说具体原理,我们起码可以得到一条启发:看似是人的问题,实则为情境问题。


你的情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行为,所以下次减肥的时候,不妨换一个小一点的碗,收起你那些爱吃的零食。

近胖者胖


社会心理学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叫做:近胖者胖,也就是说肥胖是会传染的。


你就要纳闷了,肥胖咋还传染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有一个概念叫“三度影响力”,它强调了人际影响的重要性。就是说人们的行为、观念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能传递三度。


科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都证实了这样的一条规律:


如果你的朋友变胖了,你的体重会增加的概率是45%;


如果你朋友的朋友变胖了,你变胖的概率是20%;


如果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变胖了,你变胖的概率仍然高达10%。


这些都是你三度以内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把社会关系扩展到三度以外,统计上就不再有显著影响了。


这下你明白了吧:我们的行为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关系越近,影响越大。


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有这些原因:


你新交的闺蜜,特别爱吃冰淇淋,由于你们经常在一起逛街,你也会时不时地和她一起吃冰淇淋,这是行为的影响;


你的闺蜜胖了以后,你对可以接受的体重的标准就会发生变化,这是观念的影响。


人们都有模仿他人行为的倾向,这种倾向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这可能是三度影响力的更深层原因。


所以,想要减肥的话,不妨拉着你的朋友一起吧!


上瘾的糖


我们都爱糖,因为对人的身体来说,甜的东西,释放着一个信号,意味着能量高,身体就鼓励我们多吃。


吃过糖,大脑就会释放出多巴胺,让我们感到满足。这是个很简单的生理过程。


这可能是个进化的BUG,自然界的糖是非常稀缺的,到了公元600年前后,才出现了从甘蔗里提取蔗糖的技术。


大航海时代之后,甘蔗才开始大量种植,糖才成了普通人的日常消费品。


所以我们并没有进化出防止糖过量的机制,我们对于糖的奖赏是一个单行通道。


打个比方:这辆车只有油门,没有刹车。


另外一点,由于心理学在工业中的应用,商家们已经很精确地测量到,人们对于糖的“极乐点”是10%


于是各种食品公司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都将自家食品的含糖量设计为10%。


比如:一瓶500毫升的可乐里大约有53克糖。然而成年人每天糖的摄取量不应超过50克,最好不超25克。


现在,你明白了吗?哪怕一天,你不吃别的,一瓶可乐的糖就足以使你过量摄入糖了。


一方面我们无法克制摄入糖的冲动,另一方面大量的食物中都含有糖。


我们怎能不胖?所以我们该戒糖了!


具体来说,不喝甜味饮料;尽量选择谷物食品或者鸡蛋水果等作早餐;注意调味品,很多调味品都含大量的糖。


听完我的介绍,你是否对肥胖有了新的认识。希望这可以帮助你更好的控制体重,控制自己的行为哟~


您的赞赏是对作者最好的支持哟~


男女之间是否有纯洁的友谊?

和学心理学的做朋友是什么感受?

眼见真的为实?-来自心理学的疑问

探寻梦中“情绪”,噩梦或可提前预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