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奇小镇读书让生活美好

你还能记起第一次读书时的模样么?

2016-01-03  本文已影响35人  霜寒烈日

从前,问我为什么喜欢读书的人不止一个两个,但我从来不会认真回答这个问题。就像问一个成年人为什么喜欢做爱,拜托,因为爽啊。

根本没有办法把这样的快感描述出来。

当然更没有必要解释快感产生的原因。偶尔的,朋友让我给他们推荐小说的时候我也会说几个书名,但紧接着最常见的问题便是“结局是怎样的”,我一度很纳闷,知道了结局的故事还有意思么?后来才知道很多人是拒绝悲剧的。

少不更事的时候曾替他们惋惜过,后来也想通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读书或者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无非都是打发时间罢了,只是这样的消遣方式说出来更能显出“身份”。他们说“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因为影视剧里的贵族小姐们在不争风吃醋的时候不都是拿着本书么,再说我这么有身份的人,一说爱好是广场舞,那不和你们一样了么?

前几天去书店瞎逛,临走的时候觉得在这么一座小城市开起一家这样的书店不容易,空手走掉是不是会有点世态炎凉的气氛,于是随手拿了一本很文艺的小册子,老板拿书端详了一会,抬头问我,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我绝对没有任何褒贬这位中年知识分子的意思,但如果我不是以一个架着眼镜的年轻人的形象出现,这样的问题里面会不会夹杂着其他的含义?

尊重每一名读书人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即使是统治阶级垄断知识的年代,穷苦的读书者也被形容成积极上进的形象,但是这样的尊重是不是有年代或者身份的范围限制的,甚至是经过写书人美化的?我不知道,但我总是很担心,会不会有一天,当这些为读书这个行为贴上“高贵”标签的人在书店里遇到衣着并不体面的读书者的时候,他们的问题会变成——

你也配姓赵?

读书的本质无非是获得信息,之所以被神圣化无非是因为在科举制度中这是阶级上升最普遍的通道,除此以外它和其他任何可以获取信息的方式并无区别,要说优点只有“更便捷的系统化”,而且“便捷”这一点也越来越经受不住挑战了。

好吧我的本意并不是阶级斗争,是想让大家回溯一下自己走过的脚步来着。

长久以来,我时常会困惑自己是什么时候完成或者说开始“识字”的,因为我迄今最早的记忆就是自己搬个板凳在家门口翘着腿看书。对于幼小的我来说是好厚的一本书啊,家中的老年人想起来的时候仍会说过往的邻居看到了都在笑,有什么可笑的哼,只不过是翻父亲的大书橱的时候被塞了本书赶下来了而已。

父亲的好书当然都舍不得给我糟蹋,大多数时候塞给我的是《十万个为什么》,现在想起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十万个为什么》,那可是文物啊。于是我的生活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原来星空中有那么多奇妙美丽的世界。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当我真正开始读书的时候,最先接触的是幻想文学,从格林兄弟和安徒生开始,老实说安徒生的书对于孩子来说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和大多数孩子不一样的是,在度过“童话”阶段之后我并没有被父母要求回到现实,在一个看似偶然其实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偶然的条件下,我拿到了著名的《科幻世界》,接下来的事件就由不得我来掌控了,从王晋康《沙漠蚯蚓》,何夕《故乡的云》,到艾萨克·阿西莫夫《我,机器人》,杰克·威廉森《束手无策》,阿瑟·克拉克《星》,还有再后来的刘慈欣《三体》。

原来,世界还可以这样。

第一次走进学校图书馆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老天,这么多书该从哪看起,许多书都只是听过名字而已。经常伙同几个人下课的时候冲进去,听到上课铃再冲回来,最后班主任禁止去图书馆借书,于是我们展开了游击战,被俘过几次也不记得了。开始的时候读的是经典,在印象中最早的一部“大部头”是《基度山伯爵》或者是《西游记》?记不清了,总之废寝忘食到在父母的逼迫下才会放下,然后突然意识到一天已经过去了,腰酸背痛两眼昏花,《斯巴达克斯》、《格列佛游记》以及极枯燥的《鲁滨孙漂流记》都是这么啃下来的。想起后来学业渐渐繁重,劳心劳力却再少有这样的感觉,也不禁令人唏嘘。

后来有一天,从家长会上回来的父亲找我谈心,他不再鼓励我读经典了。原因是语文老师向他反映说我的作文充斥了一种故纸堆里的啰嗦与陈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翻译风你懂的。为了摆脱这样的文风,我开始光明正大地读起了被一些人斥为无病呻吟而被另一些人奉为圣典的青春文学,我可是读过《小时代》前两部的人。

调笑归调笑。曾经有人问,有那么多人说郭敬明不好,那么是不是就不用看他的书了?

我回答说,如果看书是为了消遣,可以翻开各种书试一试,喜欢就读下去,不喜欢就不再翻开。别人怎么说都只是参考,都只是翻开书之前的参考。翻开之后,这本书便是你自己的世界。话又说回来,无论你喜欢看什么样的书,基本上都能找到同好,数量多少而已。如果看书是为了学习写作技法或者了解小说类型,或者其他什么更深入的目的,那其实我是建议不论什么书都要读一下的,开卷有益。另外韩寒也好,郭敬明也好,他们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不是没有原因的,无论褒贬的意义上都是如此。他们的一些写作技法,对于初学者来讲还是蛮实用的。

结果到了高三,语文老师对我的评价是文风过于“峭拔”,不会得高分。

于是我慌慌张张地试图改文风,但是想改文风那是那么容易的,况且已经到了高三了,在经过一阵不知所措之后,我心想,所谓邯郸学步就是如此了,爱怎样怎样吧,不玩了。

现在想来也蛮有意思的。

有很多人相信,读的书越多看到的世界越大,这当然也没错,但实际上还是有局限的。很久以前郑渊洁去一档节目做客,来了一对父女,女儿是一位酷爱读书的小作家,可惜得了绝症,郑渊洁说,给她接上互联网,让她看一看这个世界吧。当时的电脑和网费对于偏僻地区的穷人家庭来说还是蛮贵的,那个父亲就不断地问郑渊洁,非要上网才能看到世界么?郑渊洁并没有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但是我想,虽说读书也被称为是作者和读者的交流,但是这种交流是很难产生交互的,更重要的是,由印刷品主宰信息传播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再也不会回来了。信息时代赋予我们更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说到底,我们的世界来源于人与人的交流。

但总有一群向往安静的人,喜欢坐在灯下,翻开一卷墨香——

原来,世界还可以这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