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备好一节课
可以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准备:
一、解读文本
二、挖掘意图
三、确定目标
四、设计环节
五、选择方法
具体做法:
(一)读
我们拿到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应该做什么呢?
于永正老师说:首先要钻研好教材。
我每次备课都是先埋头读课文,读呀,想呀,想呀,读呀,什么时候都出门道来了,什么时候兴奋起来了,什么时候才肯罢休。只要我读的有一种兴奋的感觉,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那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读到这种程度,即使不写教案,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有法。读懂,读出文章的妙处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要读出感情来。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也会使语文教学富有趣味性。
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反过来说,抓住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提到:“从文本中寻找教育的线索并不意味着对他盲从;我听过或上过如此拘泥于文本的、最索然无味的课,使人觉得我们还不如呆在家里。我认为一篇好的文本是那样一种,从根本上说是完好的,但又有着足够的未阐明的缺口——又一个悖论——他不能像菜谱一样被遵从。
学生们不会从一篇完美无暇的、只提出正确问题并且都给了正确答案的文本中学会学习,但是一篇断断续续、含糊不清的文本,却需要我们投入,提供给学生进入到他们自己的思想中去讨论和思考的空间,真正的学习就发生了。从一篇文本中提取教育线索,这就意味着不仅要寻找这篇文本能交给我们什么,而且要寻找我们能交给这篇文本什么。”
(二)设计教学程序
1.一节课,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有新意性。一节课哪怕只有一点,两点,哪怕是一个精当有意思的提问,只要出其不意就会使学生感到有趣味。
2.提前设计好流程
构思学习过程,选择教材,设计作业和练习,以及计划时间。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
课堂上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空间和时间都占满。不要以为以自己努力学习来的权威知识占据全部空间,就是在对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
我要开放学习空间,把我们要学的最重要的知识——教学难点作为我们的学习主体,老师和学生都是参与者,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关注于这个教学点。
在一个以主题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要为这个伟大事物提供一种声音,一种能力,独立地把真理说出来,让学生都能听到或理解,而不仅仅是借助教师的声音说出真理。当伟大事物为自己说话时,教师和学生更可能进入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不会瓦解学生或教师的自我之中,而且知道要对核心的主体负责。
(四)以一个小的教学点切入
当我们把所有的相关的知识都一起灌给学生时,学生会感到不知所措,对知识的掌握也会一闪而过。
人脑根本没法一面听滔滔不绝的演讲,一面把所有的知识都记住。
在成为课堂的空间里,怎样最有效的使用我和学生共同分享的短暂时间呢?
我们可以呈现少量关于这个领域的重要信息,帮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己思考并与他人分享,这样我们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创造了空间,并尊重所探讨问题的内容。
只要我们要记住每个学科的核心都有一个格式塔,一个内在的逻辑,一个与伟大事物相关联的特有模式,答案就随之而来了。
对一门学科表示敬意的最佳方法就是少而精,而不要去覆盖整个领域。
这样进行教学,我们不但不会遗弃促使我们要教完所有内容的道德规范,反而会更深切地去尊敬他。
从微观小宇宙出发的教学中,我们要同时对主体和学生负责任,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从哪里来,和它的含义是什么?
这就是微观教学。
(五)开放教学空间与技术手段
在向一个新的教学法进发的过程中,总有一些日子我们为学生提供的服务不好,我们的内疚感因此而加深,为了抵消内疚感,我需要至少两样东西:一样是开放学习空间时我做事的理念,另一样是认识维持一个开放的空间所需的技术手段。
我一定把课程设计成这样:让学生全神贯注于互动中而非填鸭,克服总想把信息放给学生的倾向,让他们直接面对主体、彼此和自己;我一定给学生阅读一些他们需要知道的东西,但要留出学生可自己思考的空间,又因基本教材往往有这个优点,我一定熟读所教领域的文献;我一定要创设一些让他们去探究未知的领域的练习,以及证明他们已经学会了多少内容的作业;我一定要建立一个允许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表,同时也有时间掌握计划中必须学会的事实的。